5月7日上午,瀟湘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省會星城市會議中心隆重召開。
這是一次慣常的政府年度會議,卻因為一個人的履新,成為全國政壇關注的風暴中心。
會議中心門外安保升級,中央駐瀟湘觀察組、人民日報、新華社、省內外主流媒體、各地市代表團悉數到位。儘管日程表寫得滴水不漏,但在場所有人都知道,今天的主角,不是會議,而是那份即將被公開宣讀的政府工作報告。
李一凡——瀟湘省新任代省長,將首次以省政府一把手身份,麵向全省公開施政綱領。
這是一次政治首秀,也是一場權力宣言。
上午9點整,會議正式開始。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李瀾主持開場,簡潔宣布會議日程後,點名李一凡作政府工作報告。
燈光聚焦,鏡頭聚焦,目光聚焦。
李一凡起身,西裝筆挺、眼神堅定。他走上講台,沒有翻動講稿,隻是微微一頓,便清晰開口。
“各位代表、同誌們:”
“我謹代表瀟湘省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省政協委員和列席同誌提出意見。”
“這一年,瀟湘省與全國一道,麵對複雜的外部環境與疫情衝擊,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全省上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這段開場略顯中規中矩,但短短二十秒之後,語氣陡轉。
“但我必須指出,瀟湘省當前仍存在明顯短板和瓶頸,主要表現在三點——”
“第一,財政效率結構性失衡,全省一般預算支出中,70以上未形成有效產出掛鉤機製。”
“第二,產業結構升級滯後,雖然有長鑫存儲、中微公司等龍頭項目落地,但形成鏈條式集群支撐仍不足,科技投入占比遠低於長三角平均水平。”
“第三,民生係統存在地區性‘雙快慢’——大城市資源過快集中,小城鎮基礎保障推進過慢。”
會場一片寂靜,代表們神情肅穆。
李一凡繼續往下讀,但讀的不是官話,而是結構化的數字與方案。
他將星城市2016至2019年試點經驗濃縮成四條政策模型——
1.財政並軌機製:將原“專項預算審批製”改革為“投資績效反饋製”,構建“支出問責、結果導向”的財政新模式;
2.產業主導+園區自治:以凡星投資、中微長鑫為樣板,推廣“基金撬動+研發平台+地市配套”組合拳;
3.教育醫療均衡計劃:提出“十五年基礎教育+城鄉醫院績效並軌”機製,優先試點八市;
4.政務平台智能治理機製:全麵引入數據治理體係,建立“瀟湘數字政府綜合指揮平台”。
隨後,他語氣一頓,提出一個新提法:
“我建議將星城市經驗正式列為瀟湘省治理體係現代化樣本,並啟動省域複製機製。”
這句話引爆全場。
在座的不乏許多來自地市的市長、書記代表,他們清楚:一旦“星城經驗”被省級政府列為複製模板,那麼意味著——過去在星城市主導的那一套“凡星財政、輿論自治、科技強政”係統,極有可能席卷全省。
誰能跟得上節奏,就可能晉升;誰成為阻力,就可能掉隊。
會場側麵的媒體區域,凡星傳媒旗下的兩名記者麵無表情地調整鏡頭,確保畫麵穩定。後台的編輯部早已同步準備好專題標題:《他站上講台之前,早已給瀟湘畫好路線圖》。
台上,李一凡目光如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