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曰:
朝看楞伽經,暮念華嚴咒。
種瓜還得瓜,種豆還得豆。
經咒本慈悲,冤結如何救。
照見本來心,方便多竟究。
心地若無私,何用求天佑。
地獄與天堂,作者還自受。
~~~~
朝看《楞伽經》,暮念《華嚴咒》。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經咒本是慈悲法,冤結如何能解救?
照見本心自清淨,方便法門多探究。
心地若無自私念,何須祈求天保佑。
地獄與天堂,皆由自作自受。
這首詩通過佛經的智慧,闡述了因果報應的道理。
種下什麼因,就會得到什麼果;
心地清淨無私,自然無需外求。
地獄與天堂的境遇,都是自己行為的結果。
話說這一篇言語,是古人留下的,專門講善惡報應,如同影子隨形一般。
既然修行二祖四緣,就應當遵守三歸五戒。
可恨那些不守戒律的僧人,專做豬狗不如的事情,辱沒了前人的修行,遺臭後世,實在是可惡至極!
當時潘公說道:
“且慢,老漢已經明白你的意思了。”
“你兩夜沒有回家,今天回來,看到家裡收拾過了,工具什物都收了起來,你一定以為我們不開店了,所以想走。”
“彆說這麼好的買賣,就算不開店,也能在家養著你。”
“不瞞你說:小女之前嫁給了本府的一個王押司,王押司卻不幸去世了。”
“如今剛好兩周年,我們做些功德超度他,因此歇了這兩天的買賣。”
“今天請了報恩寺的僧人來做功德,還想請你幫忙照管一下。”
“老漢年紀大了,熬不得夜,所以特地跟你說明白。”
石秀聽了,說道:
“既然老丈這麼說,小人就再安心待一段時間。”
潘公說道:
“你今後不要多疑,隻管安心過日子。”
大家一起喝了幾杯酒,吃了一些素食後,便收拾了杯盤。
隻見那道人來的時候,挑著經擔。
然後便開始鋪設壇場,擺放佛像和供器。
鼓、鈸、鐘、磬等法器一應俱全,香燈花燭也點了起來。
廚房裡一直忙著安排齋食。
楊雄到了申牌時分(下午三點到五點),回來了一趟,吩咐石秀道:
“賢弟,我今夜要去當牢,不能前來,一切事情都拜托你照管了。”
石秀說道:
“哥哥放心去吧,晚上兄弟替你料理。”
楊雄走後,石秀自在門前照看。
沒過多久,隻見一個年紀小的和尚,掀開簾子走了進來。
石秀看那和尚時,發現他打扮得十分整齊。
隻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