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將士為了我們出生入死,朝廷怎麼能這樣對待他們?太讓人心寒了!”一位老者氣憤地說道。
“是啊,沒有他們在前線拚命,哪有我們現在的安穩日子,朝廷得給個說法!”年輕人也附和道。
百姓們的不滿是因為百姓們的感同身受,被朝廷壓的喘不過氣來,被官府各種不公正的對待,如今借著陳家軍撫恤金事件,這些壓抑許久的情緒徹底爆發。
好吧,陳平安決定了,不讓崇禎過個安穩年了。
崇禎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陳平安發布了為陣亡異國他鄉、為國捐軀八萬陳家軍士卒討回公道檄文。
正式舉兵起事的陳家軍在短短一日之內,便迅速控製了整個山東全境。
山東的各個縣城,城衛軍早就已經換成了陳家軍,有著城衛軍的配合,正沉浸在即將過年氣氛中的官老爺們迅速被控製住。
早已在各個縣衙潛伏已久的陳家軍基層吏員,迅速接管了各個縣衙的大小事務。
整個山東的易主,顯的是那麼悄無聲息,普通老百姓一開始甚至都不知道。
崇禎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陳平安親率十五萬大軍從山東德州出發,沿著京杭大運河一路北上。
之所以是十五萬,那是因為有十萬大軍留在山東,還有五萬大軍化整為零,潛伏進了從山東前往京城的各個城市中做內應。
大軍一路北上,每遇到一座城池,都會先把起兵檄文射進城池,隨即便是勸降。
勸降不成就裡應外合,迅速拿下城池。
大軍一路勢如破竹,所過之處,一個個小縣城迅速被拿下。
陳家軍舉旗造反的消息至此也才迅速被傳開。
崇禎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趙大牛率領的四萬騎兵來到滄州城下。
滄州,早已收到消息的知州張天維和參將李銳武,站在滄州城頭,一臉恐懼的看著鋪天蓋地、無邊無際而來的大量騎兵,兩人都是嚇的麵無人色。
滄州城位於華北平原東部,地處京畿要地,是京城的重要屏障。它距離北京較近,一旦滄州失守,敵軍可長驅直入,威脅明朝統治核心。
滄州城同樣也是南北交通的重要節點,大運河貫穿滄州,是南糧北運及南北物資交流的關鍵通道,對於維持明朝的經濟運轉和軍事補給意義重大。
滄州城很重要,因此滄州城常年都有五六千常備守軍。
一座內陸城市,常備五六千守軍已經是非常不少了。
然而,大明軍隊,特彆是內陸軍隊,你給他五六千兵額,武將就敢吃一半的空餉。
此時此刻的滄州城,其實也就隻有三千守城之兵。
就算這三千守城之兵,那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這三千守軍中,最多隻有一千是參將李銳武的親兵,能吃飽,有錢拿的親兵,才是真正保留了一定戰鬥力的士兵。
剩餘的兩千,都是一些雜兵而已。
三千雜兵對城下鋪天蓋地的四萬精銳騎兵,這仗都不用打,站在城頭上的三千士卒就已經是瑟瑟發抖了。
.............
喜歡雙穿明末:我帶領大明統治全球請大家收藏:()雙穿明末:我帶領大明統治全球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