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考場,桌椅擺放得整整齊齊,按照號牌,趙宇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雙手不自覺地抓緊衣角。
開考的鐘聲響起,監考考官們開始分發考卷。
第一場考的是《龍國憲法》,對於《龍國憲法》,趙宇早已經是倒背如流,那些平日裡反複誦讀、逐字理解的條文此刻在腦海中飛速閃過,趙宇答的很是順暢,無一錯漏。
隨著作答的完成,趙宇輕輕呼出一口氣,第一場穩了,趙宇覺得自己可以全對,稍稍放鬆了緊繃的神經,趙宇又開始了認真的逐一檢查。
一上午的時間很快過去,中午考場提供午餐,下午則是第二場是算學考試。
一農戶家中養牛若乾,牛圈呈長方形,長比寬多5丈,麵積為150平方丈,問牛圈長和寬各幾何?
某糧商收購糧食,用馬車運輸。已知每輛馬車可裝米20石,若要將1000石米運往50裡外的集市,且每輛馬車往返一趟需3日,問全部運完最少需多少輛馬車,耗時多久?
鹽商售賣食鹽,大袋鹽每袋重100斤,小袋鹽每袋重30斤。現要湊出500斤鹽,且大袋鹽數量是小袋鹽的2倍少1袋,問大、小袋鹽各需多少袋?
一場科舉考試,考場有若乾排座位,每排座位數相同。若每排坐8人,則多10人無座;若每排坐10人,則空出2排座位,問考場有多少排座位,參加考試的學子有多少人?
一道道題目做下去,雖然題目越來越有難度,但趙宇依舊是奮筆如飛,直到徹底答完,趙宇覺得算學考試自己也能得滿分。
算學考完之後,第一日的科舉考試的內容也就完成了。
第二日再考完儒學和雜學,這次科舉考試就算是結束了。
第二日上午,儒學考試的內容很是簡單,就是按照四書五經的內容進行一些背誦書寫即可。
雜學考試就稍微有點難度了,不過對於學習了多年物理化學的趙宇來說,也是輕鬆至極。
趙宇沉浸在答題的世界裡,奮筆疾書,將自己多年所學毫無保留地展現在這份答卷之上。
不知不覺,考官宣布收卷,趙宇放下筆,心中五味雜陳,有完成考試的如釋重負,有對成績的信心十足,也有對於其他人競爭對手的忐忑不安。
走出考場,陽光灑在身上,看著周圍或興奮或沮喪的考生,趙宇默默踏上回家的路,不知這一場科舉,究竟會給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轉折。
神武六年1642年)十一月二十二,科舉考試正式公布成績。
趙宇以法律200分,算學100分,儒學100分,雜學100分的滿分成績,成為龍國第一屆的科舉狀元。
第一屆的科舉,跟以往科舉用什麼三甲,一等二等之類的模糊方式來打分不一樣。
而是跟後世的考試一樣,每一道題都有標準答案,每一道題都有標準分數,這就杜絕了考官憑經驗和主觀判斷,按成績優劣分等的可能。
由於這次全國會錄取10萬人,因此,每一分,或許就是刷掉成百上千人。
最後根據排名,前1000人,被陳平安點為進士。
中間一萬人被點為貢士,剩餘的八萬九千人被點為舉人。
就這一下子,舉人在龍國差點就成了爛大街的名頭了。
不過沒關係,新科舉製度規定,舉人隻有當從九品官最低級官吏的權利。
這次科舉考試的大部分官員,都隻能是從最底層的官吏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