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探春……
陳星靜靜地坐在書桌前,手中捧著那本厚重的《紅樓夢》,目光停留在書中探春憤憤不平地說出那句“太太滿心疼我”時,心中不禁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情緒。
探春,這位金陵十二釵中的女子,其命運著實令人唏噓不已。有人曾說過,儘管她最終遠嫁他鄉,可畢竟趕在了賈府衰敗之前,算是保住了一條性命。然而,僅僅是保住生命就能稱得上是幸運嗎?在這部巨著所傳遞的價值觀中,像黛玉那般才情出眾、至情至性,又或者如晴雯一般率真灑脫、敢愛敢恨,或許才是真正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歸宿吧。
而探春呢?她的一生仿佛都被旁人牢牢掌控著,從未有過一絲能夠掙脫束縛去抗爭的機會。更為可悲的是,她偏偏又是那樣一個性情剛烈、眼光敏銳之人。如此一來,無論是她的前半生還是後半生,都不過是在無奈與痛苦中苦苦掙紮罷了。對她而言,這種如同行屍走肉般的生活,甚至遠比死亡來得更加折磨人。
探春身上最為顯著的標簽便是“出身微賤卻才智精明”。同樣身為小妾所出之女,迎春就宛如一個默默無聞的小透明,反倒能夠在榮國府這個複雜的環境中求得一份相對寧靜平和的生活。這其中緣由究竟何在?也許正是由於迎春性格柔順、與世無爭,對於周遭的種種不公與欺淩選擇了默默承受;而探春則不然,她那顆聰慧的心容不得半點兒沙子,麵對不合理之事總要挺身而出據理力爭,如此鋒芒畢露自然也就容易招人嫉恨。
迎春生性溫和,不喜爭鬥,總是以一種淡泊寧靜的姿態處世。即便是遭受到奴才們的拿捏與欺辱,她似乎也並不太放在心上。這種態度,有人說是懦弱無能,不敢反抗;但也有人認為這恰恰體現了她寬廣豁達的心性,不願為瑣事煩擾。
實際上,迎春的生母比起探春的生母來,無論在身份地位上,還是個人品性方麵,都要勝出許多。甚至連一向苛刻挑剔的邢夫人也曾親口稱讚迎春的母親遠勝趙姨娘萬倍之多。如此對比之下,不難想見趙姨娘身份的卑微低賤。而由這樣的生母所誕下的孩子,自然難免會遭受他人的輕視。
從表麵上來看,在偌大的賈府之中,似乎並沒有人膽敢公然輕視探春這位小姐。然而,事實真的完全如此嗎?實則不然。王熙鳳曾經針對庶出子女的地位發表過一番言論,她說女兒家畢竟不同於男子,在一些門第淺薄、見識短淺的人家當中,就存在著因女方並非嫡出而拒絕商談婚事的情況。
再看看趙姨娘所生的賈環,雖然在府中的物質待遇上,他與賈寶玉並無二致,但眾多的丫鬟們卻都瞧不起他。在眾人強大的心理偏見以及種種歧視性行為的影響之下,探春即便能力出眾、性格剛強,終究也難以擺脫庶出身份帶來的陰影,其實際地位實際上是無法與弟弟賈環相提並論的。
在無人的時候,鳳姐才會這般由衷地慨歎探春的身世。探春對自身出身的難以釋懷,自然也就能夠被理解了。
將探春與迎春放在一起比較,就會發現她們二人在性情方麵簡直有著天壤之彆。若論及自尊之心,或許在諸位小姐之中,探春當數最為在意之人。而且,她亦是活得最為通透明白的那個,但恰恰正是由於這份過於清楚明晰,使得她成為了眾人當中內心最為痛苦的存在。
當探春開始管理家務之時,偏巧遇上了生母趙姨娘的兄弟趙國基離世之事。趙姨娘滿心以為如今是自家女兒當家管事,怎麼著都能多拿到一些賞賜錢財。就算不能超出太多,起碼也應該跟當初襲人母親過世時所得到的四十兩銀子持平吧,總不至於還要遵循舊例,隻給身為家生奴才的趙國基發放區區二十兩銀子。
然而令趙姨娘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探春竟然毫不猶豫地否定了管家媳婦吳新登家已然做出的給予四十兩銀子的決定。這一舉動瞬間引發了趙姨娘極大的不滿……
趙姨娘心中的怒火熊熊燃燒著,無法遏製。她對某些事情感到極度的不滿,於是不顧一切地衝進了議事廳,開始了一場喧鬨而混亂的鬨劇。整個場麵頓時變得緊張起來,眾人都被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弄得不知所措。
然而,探春卻表現得異常冷靜和堅定。她深知此刻若不能妥善處理這場風波,不僅會影響到自己的聲譽,還可能動搖榮國府內部的穩定。因此,她決定挺身而出,以強硬的姿態麵對趙姨娘,並借此機會樹立起自己在家族中的權威地位。
隻見探春站在眾人麵前,目光銳利如劍,毫不畏懼地直視著趙姨娘那憤怒的眼神。她深吸一口氣,用充滿憤懣與激情的聲音發表了一番言辭激烈的演講。至於那些所謂的大道理,在此暫且不提。
首先,探春將嫡母王夫人和生母趙姨娘進行了鮮明的對比。她感慨萬分地說道:“太太滿心都是疼惜我的,可偏偏因為姨娘您屢屢滋事生非,已經讓太太好幾次心寒失望了!”接著,她又帶著一絲無奈和怨恨繼續說道:“誰不知道我是姨娘所生呢?但您每隔兩三個月就要尋找各種借口,徹徹底底地鬨騰一番,仿佛生怕彆人不知道似的,還總是故意要把這些事情拿出來顯擺一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時,趙姨娘聽到探春如此指責自己,不禁氣得渾身發抖,大聲反駁道:“哼!如今你舅舅死了,你就多給他二三十兩銀子怎麼了?難道太太還能不依著你嗎?”
探春聞言,臉色瞬間變得蒼白如雪,胸口劇烈起伏著,顯然是被趙姨娘的話氣得不輕。她緊咬嘴唇,淚水在眼眶裡打轉,但還是強忍著不讓它們流下來。終於,探春再也控製不住內心的悲憤,放聲大哭道:“誰是我的舅舅?我的舅舅乃是年下剛剛升任九省檢點的那位大人!哪裡又突然冒出這麼一個舅舅來了?”
探春這番堅決不認趙姨娘為母親、更不認趙國基是自己舅舅的言論一出,全場皆驚。
眾人都沒想到探春竟會如此決絕,一時間議論紛紛。而趙姨娘則呆立當場,滿臉驚愕,似乎完全沒有想到探春會說出這樣的話來。
探春在整個談話過程中,始終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對待那些下人,完全將他們視為低賤的奴才。不僅如此,她甚至還毫不留情地翻起了陳年舊賬,詳細指出趙家那些家生奴才與後來買入府中的奴才之間在待遇方麵存在著顯著的差異。
有人或許會覺得探春此舉過於無情,甚至指責她是個一心攀附權貴、冷酷絕情且不認親生母親的人。毫無疑問,趙姨娘肯定也是這般想法。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實際上,這恰恰體現了探春的一片苦心。當我們仔細品味她說的那句“太太滿心疼我”時,便能深切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無儘辛酸。這位年紀尚輕、不過才十幾歲的小姑娘,為了能夠讓自己以及生母和弟弟得以在賈府中有一席安穩之地,不得不強忍著內心的痛苦和委屈。這種堅韌與隱忍實在令人欽佩不已。
平心而論,如果王夫人真如探春所言那般疼愛她,哪怕隻是儘到一個嫡母應有的責任,那麼對於探春來說,情況也許都會大不相同。倘若探春在王夫人心目中稍有一些地位,那麼當趙國基去世之時,即便不考慮趙姨娘的生育之恩,僅僅是為了維護探春的顏麵,王夫人都理應有所表示。多賞賜二三十兩銀子並非難事,但卻能彰顯出對探春及其家人的關懷之情。退一步講,就算不為其他,單從寶玉未來的發展著想,王夫人也應當做出這番舉動。畢竟,善待探春一家,對於維係家族內部的和睦關係至關重要。隻可惜,現實往往不儘人意……
有人曾經這樣說道:“府裡可是有著明確的規矩存在的呀,一切按照規矩行事不就好了嘛!”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當襲人的母親離世時,王夫人卻不僅親自過問此事,甚至還特意指示要額外賞賜二十兩銀子。這究竟又是為何呢?
且不說彆的,單就趙姨娘當著眾人之麵說出自己竟然連襲人都比不上這番話,雖然聽起來著實令人感到尷尬,但仔細想想,真正覺得難為情的難道不是王夫人本人嗎?畢竟,趙姨娘與探春、賈環乃是親生母子關係,而如今趙姨娘竟公然宣稱自己地位不及一個丫鬟,那麼真正顏麵掃地的豈不正是探春和賈環姐弟倆嗎?若再往長遠些去看,這般言論無疑是在給自己的親生子寶玉樹立仇敵啊!
很明顯,在王夫人眼中,襲人的份量遠遠超過了探春以及趙姨娘。麵對此情此景,探春和賈環又該如何自處呢?王夫人安排探春負責管理家務事宜,難道真的是因為對探春器重有加嗎?恐怕未必吧!實際上,隻是由於實在找不到其他合適的人選罷了。倘若王夫人當真重視探春的能力,又何必非得讓薛寶釵一同參與監督呢?如此種種行徑,對於自尊心極強的探春而言,從本質上來說跟遭受羞辱又有多大區彆呢?
在探春掌管整個家事期間,令人驚訝的是,竟未曾與王夫人產生哪怕一次交集!不僅如此,就連與聰明伶俐且頗受眾人關注的薛寶釵之間,也從未有過正麵的對話交流。這一現象無疑透露出了探春對待她們二人最為真實的態度。
要知道,王夫人身為賈府中的嫡母,更是榮國府當之無愧的女主人。而趙姨娘呢,則隻是她手下的一個奴才罷了。儘管賈環名義上貴為三少爺,但在王夫人眼中,他就如同那令人厭惡至極的眼中釘、肉中刺一般,毫無地位可言。
再來說說趙姨娘吧,此人可真是愚不可及啊!她總是憑借著自己的短淺見識和衝動性情行事,屢屢給自己招來不必要的麻煩和羞辱。在這複雜的家族關係網中,趙姨娘的存在仿佛成為了一個笑柄,讓人既覺得可憐又不禁心生鄙夷。
趙姨娘頭腦簡單,猶如提線木偶般,輕易便被人利用,連一句正確的話都難以表達。探春為了保護她和賈環,麵對冥頑不靈的王夫人,也隻能無奈地依附於她,竭力營造出與王夫人母女情深的假象。如此一來,王夫人得以保住體麵,其他人也能勉強保留一些做人的基本尊嚴。
在殘酷的現實麵前,其他姑娘都能較為真實地生活,儘情釋放著自己的天真無邪和爛漫無邪,而探春,卻不得不迅速成長,因為她不僅要顧全自己,還要守護生母和弟弟的平安,亦或說,她要扞衛家族的尊嚴。
電視劇《紅樓夢》中,探春遠嫁上船前,與趙姨娘相認的那一段劇情,演繹得極為精彩。探春這樣的女子,儘管生母隻是個卑微的奴才,但畢竟是她賦予了自己生命,她又怎會不明白血濃於水的真諦呢?
不知當她踏上那艘大船,永遠告彆故鄉之時,內心該是何等的糾結與痛苦,又是否會因想起那搖搖欲墜的家族而憂心忡忡呢?
船漸行漸遠,探春望著岸邊逐漸模糊的身影,淚如雨下。她心中暗暗發誓,定要在遠方活出個模樣。
到達異國他鄉後,探春憑借著自己的智慧與果敢,很快在當地站穩腳跟。她巧妙地運用從賈府學到的治家之道,周旋於各方勢力之間。
一日,她偶然結識了一位來自中原的商人。商人聽聞她是賈府的探春,大為驚歎,告知她賈府已徹底衰敗。探春雖早有預感,卻仍悲痛萬分。
但她並未就此消沉,而是將思念與悲痛化作力量。她努力推動兩國間的文化交流,傳播中原的詩書禮儀。她的名聲漸漸傳開,人們敬重她的才華與堅強。
多年後,當她回首往昔,雖仍會為自己坎坷的身世和家族的命運歎息,但更多的是對自己一路拚搏的欣慰。她知道,自己雖未能改變家族的結局,卻在異國他鄉書寫了屬於自己的傳奇人生。
喜歡夢幻旅遊者請大家收藏:()夢幻旅遊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