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濤走後,李衛民開著拖拉機,直接就突突到了大沙河。
不過,李衛民不是來釣老鱉的,是來找人買河沙的。
大沙河,河裡當然有河沙,而且質量還不錯。
之前,李衛民沿河找老鱉的時候,發現有人拉著板車,到河邊挖沙子。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住在沙河邊的老百姓,蓋房沒有花錢買沙子的,都是弄一輛架子車,自己到河邊挖一車回去。
當然,這麼優質的河沙資源,政府又不傻,肯定開的有采沙場。
縣裡修路,單位蓋房,甚至修大壩,修水庫,都要用到沙子。
七十年代末,正是華夏高速發展的時期,從剛建國時的落後農業國,到78年,一舉提升至全球第六工業強國,可見對各種基建材料地需求有多大。
需求多了,沙場的產量就不夠了,私人如果需要,要麼托人情找關係,要麼出高價。
李衛民正是看到了巨大的商機,才提前下手,趕在開放之前喝頭道湯!
集體時代,個體經營並不像傳說中那樣,屬於絕對真空。
主要抓的是投機倒把,大規模的倒買倒賣,對於一些木器加工,手工製作之類的小作坊,管理得並不嚴格。
向陽大隊有一個木匠,經常跑到外麵接活,大隊不但不阻止,還非常讚成。
當然,不是白讚成,每次出去接活回來,都要給大隊交一部分錢,屬於雙贏。
有的村民家裡有架子車,就不是集體的生產資料,屬於個人。
如果願意,帶著板車上工,還可以多分工分。
也可以出去接活,幫人拉東西,隻要給大隊交一些費用就行。
趕上逢年過節,也可以拿著土特產,趕集也好,沿街叫賣也罷,隻要彆故意在檢查人員麵前得瑟,基本沒人管閒事!
不過,像李衛民這樣,弄一輛拖拉機,直接大乾特乾的,向陽大隊,甚至是紅星公社,還是頭一份!
好在李衛民比較聰明,拖拉機名義上是新城第二招待所的,他自己是二所的采購,采購開著拖拉機,給單位采購河沙,一點兒毛病都沒有。
彆說輕易沒人檢查,就是有人檢查,也不能把李衛民怎麼樣。
那麼大一個招待所,用幾車沙子很正常,誰也說不出什麼!
購買和運輸環節已經搞定,就差一個銷售了。
不過,李衛民絲毫都不擔心賣不出去。
這年頭買東西不容易,想要賣東西卻很簡單。
……
既然是租,還是二所掏錢,李衛民就沒有客氣,挑了一台額定裝載十噸的拖拉機。
其實,李衛民還想挑更大的,可惜農機局暫時沒有,就算有,孫濤也不乾。
拖拉機越大,掏的租金就越多,就越不好向所裡交代。
……
大沙河畔。
正在裝沙子的兩個農民有些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