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已經猜出來是調侃了,但本身一輩子能寫四萬多首,即便不是什麼好詩,但也足夠說明他的毅力啊!
當過皇帝的都知道那些政務都多麼繁忙,下了朝批改了奏折時候還要吟詩?有的時候他們連後宮都不想去了……
總的來說好奇的人還是更多的。
朱清穀也沒有拖拉,而是繼續說,“據說某年冬天,他和大臣們同遊西湖,看到大雪紛飛的場景,便開始詩意大發,於是就靈光一閃,開始吟誦起詩來,‘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
“到了這裡就卡住了,幾個大臣們都十分尷尬,就在這個時候大學士沈德潛,突然間上來接了一句‘飛入蘆花都不見’,也就是這句畫龍點睛之筆,讓這首詩成為了乾隆四萬多首詩裡流傳得最廣的一首。”
曹操哈哈大笑,“這也是詩?曹某也能寫四萬多首了。”
“這也是詩?”李世民在剛才還有點說不出的期待,結果現在天幕之上就是拉了一坨大的。
身為一位文武全才的皇帝,李世民也還是有些作品流傳的,雖然沒有天幕上說的那些詩人詞人的這麼廣,但好歹還算是能看!
現在這一首,恐怕是剛蒙學的幼童都能夠作出來!
同樣白瞎李白、杜甫、高適的期待。
後麵的詩人紛紛點讚,這是有量無質啊!
歐陽修收回剛才的話,自己還是沒有看錯人的。
朱元璋哈哈大笑,“朕還是比這滿清皇帝強太多。”
看看他的詩——《金雞報曉》,雖然前麵的‘雞叫一聲撅一撅,’然後是後麵的‘雞叫兩聲撅兩撅’是有些俗套,但那也比一片兩片三片的好聽。
更何況還有後麵的‘三聲喚出扶桑日,掃儘殘星與曉月’,那不比彆的強?點睛之筆,氣勢雄渾!
還是他自己作的!
雖然他老朱沒文化,但誰天生有文化?
還不是生下來就要學?他一邊打仗一邊學,現在竟然也不差什麼,後來者居上!
雍正的臉被丟光了,臉色越發的黑沉起來,“從今天開始,少作詩,多做事……還有滾回尚書房學習!”
弘曆麵露苦色,“是,皇阿瑪。”
朱清穀說完也是抿了一口茶水,轉身到黑板後麵去寫上一個‘2章總’的字,表明這是今天自己要講到的第二個曆史名人外號。
寫著寫著,也不免想到很多東西。
乾隆是個整活帝,他兒子嘉慶也是個整活帝。
比如說‘高宗’這個廟號在趙構之後就沒人用了,乾隆生前多次暗示嘉慶給他上個‘祖’,嘉慶最後還是給他安了個‘高宗’蛐蛐他,填補了從趙構以來五百年沒有‘高宗’的空白,而且嘉慶後來還給老爹安了個‘純’字。
‘純’的寓意挺好,奈何讀起來陰陽怪氣的,乾隆他也被叫做‘清純帝’啊!
因為乾隆在秘密立嘉慶為繼承人的那年,在祭文裡向上天禱告老天把嘉慶收走。
嘉慶那個時候不知道乾隆立他為皇儲,但是他後來回想到這篇祭文估計被惡心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