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的陪葬品,因為已經不再需要嚴格確認墓主人的社會等級,所以也開始從禮器轉變成為生活用品。”
朱清穀同樣放出了幾張圖片,有祭奠用的東西,也有一些食具,比如杯、勺之類,還有一些陶製的家畜等可以反映經濟生活的陪葬品。
看到這些東西橫跨了兩千多年,到了後世依舊如初,非常的奇妙。
就像是這麼多朝代,這麼多時空的古人後人跨越時間在天幕上交流而產生情感共鳴的感覺。
漢朝時候的人看見那些日常用具,也是十分的驚奇。
彈幕上也說這是博物館,是展覽給從五湖四海來的人看的。
雖然陪葬品給這些人有些奇怪,但他們還是有點可憐後世子孫了。
“哎呀,這不是我的銅鏡嗎?”
“那是漆奩!”
“好多金器!”
“那不是木櫝嗎?這是何人的墓穴,為何陪葬了如此多的木櫝?”
“這龜鈕印上有字,叫做劉賜,也不知道是哪位劉賜。”
朱清穀放出來的幾張照片就已經讓兩漢時候的古人猜測不已了。
劉賜也不知道後世竟然會挖到了自己的墳墓,兩千年了,自己的身體隻剩下一些骨頭,但是那些木櫝還有印章,就是自己存在過的證據啊!
可是被這樣挖出來,劉賜有一種在眾人麵前赤身的感覺,一時間有些無奈。
“也不知道他人的墓若是同我現在這樣被放出來,是不是也是一樣的感受?”劉賜還是有些複雜的。
……
“到了魏晉南北朝,墓室內越發的精巧,畫像磚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因為受北方遊牧民族以及西方佛教傳入的影響,墓室的畫像磚上開始盛行更大麵積的浮雕。”
“而且在偏向於南方地區的墓葬已經有帶甬道的橫前堂後室墓,由此可見地下的墓室是和地上的建築息息相關的。”
“那個時候因為時代比較動亂,使得佛教成為了寄托人們精神的信仰,於是墓室當中的陪葬品也越來越多與佛教相關,或者是說人們更加追求精神方麵的需求,就連裝飾畫也多是佛教內容。”
朱清穀放上了一些佛教裝飾畫的圖片,還有一些和儒家文化相關的孝子畫,以及龍鳳麒麟等的祥瑞畫。
還有就是一些陶器、漆器的陪葬品,以及一些買地券和五銖錢的陪葬品。
倒是讓天幕下的人看了個新鮮。
梁武帝蕭衍微闔眉目。
他是一個愛佛勝過愛皇位的皇帝,為了修佛甚至可以放棄很多東西。
如果可以,他自然是想要終身伺候佛祖,縱使不能,也要同菩薩羅漢一起共登極樂。
“阿彌陀佛。”他念了一聲佛號,然後繼續闔上眼眸。
[那個時候的南北差異比較大,偏向於北方的比較多這種壁畫,到了中原地區這邊基本沒有,長江流域這邊則是喜歡用模印弄的磚來裝飾墓室。]
[畢竟那個時候也不是大一統,就是比較割裂吧。]
[也不知道要是古人能夠看到咱們挖他們出來,會有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