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時期,我們便是開始出現了青銅農器,比如說耒、耜,但是青銅對於廣大的農民來說依舊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
“青銅更多是被上層人士所擁有,而更多的青銅還是用來製作禮器和兵器,並不是農具,因此這個時候依舊是木頭和石頭做的農具占據主導地位。”
天幕之上也出現了青銅鼎和青銅兵器,甚至有一群火柴人在祭拜或者是一群火柴人拿著青銅兵器相互砍殺。
很是生動形象。
天幕之下做皮影戲的手藝人倒是眼前一亮,倒是做慣了故事,要是學著天幕之上做些這些東西,又或者去農頭地間看看有什麼故事,豈不是很好?
可是除了天幕,還有誰想要看這些枯燥的農具變遷呢?
……
“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冶煉技術的發展,鐵器開始出現,也就漸漸的有了鐵製農具,比如說鐵犁鏵、鐵鐮、鐵鋤頭等等。”
“而那個時候我們的老祖宗還在使用井田製這種製度。”
“井田製也就是將一塊地劃分為類似於‘井’樣子的九塊地,其餘的八塊是私田,中間的那塊是公田,公田由八家一起耕種,收獲歸國家所有。”
朱清穀當然把井田製記得很清楚,她以前上曆史課的時候學習井田製就有點好奇,這八家人是怎麼商量一起耕種的?
萬一有個人想要偷懶那怎麼辦?
因為人的天性就是想要用更少的力氣辦更多的事情,也就是這種‘惰性’才促使了科技的發展。
而天幕下的許多人對於井田製並不陌生。
就是那些一輩子在田頭地間不識字的老農也依稀記得這些上古的傳說,也有一些人是不知道的,現在就權當做科普了。
……
“而鐵製農具的發展瓦解了井田製,因為鐵製農具比之前的木頭石頭等材質製作的農具更加的堅固、鋒利,不僅使用耐久好用,還提高了效率。”
“更多的人就可以去開墾更多的荒地,這些新開墾的地不在井田製的範圍內,也逐漸衝擊了井田製這個製度。”
“也正是因為提高了效率,以前的人勞作還需要大家一起,要不然做不完,但現在有了鐵製農具,大家就可以隻靠自己勞作了。”
天幕之上也逐漸放出一些圖片來,比如說井田又比如說之前提到過的幾樣農具。
什麼鐵鐮、鐵鋤頭等等。
這些大家都很熟悉,都是常見的器具,對於很多人來說,就是能夠吃上飯所必須的東西。
“而這個時候,大家還是更加渴望有一種更加省時省力的農器出現。”
“鐵犁鏵的出現就代表著出現了牛耕種技術,人們學會了用牲畜來代替部分人力耕種,而農業生產也從人力耕種轉向畜力耕種。”
天幕之上也漸漸出現了很多張照片,有清朝時候的老照片,人驅使著牛在田裡耕種,也有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用牛耕種的照片。
還有一張照片很新,對於朱清穀來說也不算很新了,那是前幾年用父母的手機拍的,照片上還有人用牛耕種。
大水牛慢慢悠悠的走在前麵,而人則是在後麵驅趕著牛。
到了這兩三年再回村,已經完全沒有水牛黃牛的身影了,基本上都是去借個農機,而也沒有誰家養牛了。
家家戶戶的院子都已經翻新了,有些翻新得就像是小彆墅一樣,那嶄新的院子裡都幾乎沒有了雞的身影,更不用說身形碩大的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