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後,貢院重新開考。
這一次,防範措施更加嚴密。不但增加了禁軍把守,連考官都幾乎全部換了新人。
"這次的考官都是誰?"林焱問影堂密探。
"大多是從外地臨時調來的。"密探回答,"而且都是些清官,沒什麼黨派色彩。"
林焱點頭。老太師這一手很妙,用清官來主考,誰都挑不出毛病。
進入考場後,林焱發現座位也重新安排過。那些權貴子弟被分散開來,不再紮堆。顯然是為了防止串通。
"今日考經義。"考官宣布,"諸位小心答題。"
林焱展開試卷,看到題目是《論語》中的一段: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好題目。"他暗讚。這哪裡是在考經義,分明是在考政見。
確實,這段話討論的是治國重點:足食、足兵、民信。而在當前朝局下,這三點恰恰都出了問題。
朝廷糧餉不繼,邊軍戰力不足,吏治腐敗讓百姓失信。這簡直就是現狀的寫照。
林焱沉思片刻,開始答題:
"夫政之要,在於三者:養民、衛國、取信。此三者缺一不可,然輕重有序"
他的筆下不疾不徐,將這段話的深意一一剖析。不隻是講經義,更是借古喻今。
"養民足食,乃安邦之本。然今日之弊,在於何處?在於製也。夫糧食不足,或因天災,或因人禍。天災難防,人禍可除。今日之弊,多在人禍"
這段話可謂辛辣。點出了當前糧食問題的根源:不是天災,而是人禍。那些貪官汙吏中飽私囊,才是真正的禍根。
"至於足兵一事,古人雲:"國雖大,好戰必亡。"然則今日邊患頻仍,當如何應對?臣以為,當先革除軍中積弊,而後再議強兵之策"
這更是直指軍中弊病。那些貪汙軍餉、臨陣脫逃的將領,才是邊患的根源。
正寫到這裡,忽聽見不遠處有人驚呼。原來是有考生在文章中引用了一些禁忌的典故,被考官當場指出。
"這也要管?"有人小聲抱怨。
林焱卻明白這其中的深意。那些典故多與亡國之君有關,在這種時候引用,無異於大不敬。
繼續寫道:
"至於民信一事,此乃根本。古人雲:"民無信不立。"今日吏治腐敗,民心儘失,當如何挽回?臣以為,當從三方著手:其一,嚴懲貪官,以正視聽。其二,選拔廉吏,以為表率。其三,改革弊政,以興民心"
這番議論可謂切中要害。既指出了問題,又提出了解決方案。最重要的是,字裡行間都透著一股正氣。
寫完這些,又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