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場考試,考四書五經。
這是最後一場重要考試,也是最能考驗學問的一場。林焱早早就到了考場,發現今天的氣氛明顯不同。
考官們神情嚴肅,巡查更加仔細。而考生們也都屏氣凝神,不敢有絲毫懈怠。
"開考!"隨著鐘聲響起,考官開始宣讀題目。
今天的題目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經義理解,第二部分是章句訓詁,第三部分是史論結合。每一部分都極為考究功底。
林焱看著題目,不禁點頭。這些題目都很有深度,而且處處都藏著機關。
比如第一題:
"《孟子》雲:"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試論其義。"
這題表麵上是在考經義理解,實則是在試探考生的政治立場。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個考驗。
林焱沉吟片刻,開始答題:
"孟子此言,非輕君也,實重民也。蓋君之所以為君,在於愛民。民心所向,即天命所歸"
他的回答既不失經義本意,又巧妙避開了敏感問題。既顯示了學問,又保持了分寸。
第二題更為刁鑽:
"《禮記》言:"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試申其義。"
這題看似是在考禮製,實則暗指當前朝廷的治理之道。林焱明白其中深意,於是寫道:
"禮之為用大矣。經國家者,治政之本也;定社稷者,安邦之基也;序民人者,治世之要也;利後嗣者,傳承之道也。然禮必因時而變,苟執古之禮而不知通變,是謂拘泥"
這段回答可謂精妙。既闡述了禮的重要性,又指出了改革的必要。特彆是最後那句"因時而變",更是點出了關鍵。
正寫到這裡,忽然聽見不遠處有騷動。原來是有考生在答卷中引用了一些敏感的曆史典故,被考官當場指出。
林焱瞥了一眼,發現那考生正是之前跟趙廣有來往的一個權貴子弟。看來是想借題發揮,表明立場。
"太急躁了。"他搖搖頭。這種場合,表態要講究方式方法。太直白反而適得其反。
繼續答題。第三題是最難的:
"《春秋》書法,微而顯,婉而著。試論其義,並舉例說明。"
這題不但要考驗對《春秋》的理解,還要能舉例論證。更重要的是,《春秋》的書法本身就是一種政治智慧的體現。
林焱胸有成竹,寫道:
"春秋之法,其義深矣。微而顯者,見微知著也;婉而著者,含蓄儘致也。如隱公元年"公子翱帥師伐讙"一語,表麵記事,實則示警"
他舉的這個例子很有講究。這是在說明如何委婉地表達政治立場。點到即止,不必說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