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過壽乃是大事,今日後宮妃嬪,皇子皇女,文武百官都要參加。
清晨,沈羨之用了早膳,而吉慶早已經在門外等著了。
“進來吧。”
“參見太子,城內已有異動,進宮表演的雜耍班子裡頭,人已經混進去,今日負責宮內防衛的是副統領石橋林;不過咱們的人已經全部就位。”
“嗯,按計劃行事便可。”對於今日即將要麵臨的場景,沈羨之早有預料,駐守在城外的莫字旗早已經暗中調入城內,城外還有唐勝已經從安州府調回來的兵,所以無論是城外還是城內都安全無虞,隻剩下皇宮內部有一部分人要處理。
不過,禁軍之中也有他的人,比如劉校尉如今就守在正北方的神武門,當年晉陽王出逃也是從這個門出去的。
文武百官平日上朝是從東華門進去,今日是參加陛下的壽辰,則是從西華門進入。
就在此時,孫德旺進來低聲道:“殿下,到了入宮的時辰了。”
東宮大門前。
太子妃身邊伺候的丫鬟已經換了人,是沈羨之重新派去的。
他看著太子妃心中有些擔心,“你已經臨近生產,可以告假不用進宮去的。”
太子妃也察覺到與往日不同的氣氛,說出來的話十分大方得體,“今日是陛下壽辰,妾身是太子妃,夫妻一體,自然要和殿下一起進宮賀壽。”
沈羨之回以笑容,然後看向旁邊的丫鬟道:“一會兒進宮護著太子妃。”
兩個隨侍的丫鬟齊聲道:“屬下必定以性命護好太子妃娘娘。”
進宮門之時,已經有大臣陸陸續續的往宮內走去。
“臣拜見太子殿下,太子妃娘娘。”
沈羨之點頭道:“不必多禮。”
因為太子妃身懷有孕,皇後娘娘特意備了轎輦,也就是慢了這一步,就碰到了同樣進宮的晉王,晉王妃。
“弟弟弟媳拜見太子殿下,太子妃。”晉王兩口子無論是行禮,還是臉上的表情幾乎是複刻一般,不愧是兩口子。
沈羨之很清楚晉王今日得行動,不過依舊表現出兄長應有的寬和,甚至還寒暄了兩句:“你我兄弟,不必多禮。”
晉王看著這場景道:“真是巧,沒想到在宮門口碰見太子殿下,弟弟還以為你早就進宮陪伴皇祖母和皇後娘娘了。”
“時辰還早,你不也是現在才進宮,還是說你也不想早早進宮陪祖母?”沈羨之回擊道。
“怎會?隻是想著一會如何為父皇獻禮,這才晚了一些罷了。”晉王對於這明晃晃的諷刺並不生氣,而是一語雙關的說著。
要不怎麼說晉王妃與晉王不愧是兩口子,晉王在這裡與太子寒暄,晉王妃就和太子妃說著話。
“瞧嫂嫂這肚子,快生了吧?”
太子妃臉上笑得十分得體的同時散發出母性的慈愛,“是啊,算算日子,再有半個多月就生了。”
晉王妃遺憾又羨慕道:“還是嫂嫂運氣好,早早的就有了身孕,不像我進門多日還未有音信傳來。”
“你與晉王弟夫妻恩愛,早晚會有的。”太子妃雖然不想與她說,但不得不敷衍著。
“借嫂嫂吉言了,瞧著嫂嫂今日身邊跟著的丫鬟,不是你平日進宮帶的?”晉王妃發下了異常問道。
太子妃臉上神色未變,“這也是我身邊的丫鬟,隻是平日進宮不常帶她倆罷了。”
沈羨之往太子妃那裡瞧了瞧,雖見對方雖然依舊得體,但能感受到不耐煩,便說道:“如你所言,我與太子妃還要進宮陪母親,就先進去了,你隨意。”
說完兩人朝著坤寧宮而去。
“兒子兒媳拜見母親母後。”
此時皇後已經頭戴鳳冠,身著冕服,見太子妃大腹便便,不免擔憂道:“快免禮,太子妃快生了,怎麼還讓她進宮了?”
太子妃鄭重道:“兒媳與太子夫妻一體,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應當共同麵對。”
皇後聽了這話心裡不免有些感慨,想當初她對陛下也是如此,隻是時移事易,人事早已不同,“好孩子,你放心,今日有我呢,定不會讓彆人為難。不過,一會我要去陛下宮裡和他一起前往太和殿,你先和太子妃過去,照顧好他。”
“兒子曉得。”
隨後,沈羨之便領著太子妃前往太和殿。
太和殿內,晉王與晉王妃端坐於位子上,麵上雲淡風輕,還時不時地與旁邊的官員說著話,半點看不出今日會有驚心動魄之舉。
沈羨之帶著太子妃走進太和殿,眾人紛紛起身行禮。他目光掃視一圈,晉王不僅十分鎮定,並且還回以微笑。
“陛下到!皇後娘娘到!”
隨著一聲聲傳唱聲響起,皇帝在皇後陪同下步入殿中。
“臣等拜見陛下,拜見皇後娘娘。”
帝後二人一同坐於位子之上,“免禮。”
“謝陛下,謝皇後娘娘。”
沒一會兒,太後也來了,隨著雅樂響起,壽宴正式開始。
所有人一起拜了壽之後,由禮部官員宣讀賀壽表文,然後就是各方向陛下進獻賀禮禮單,而百官的賀禮實際早已陳列妥當,並不會當場展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所以此次壽宴之上,實際獻上賀禮的都是皇子和皇女。
最先獻上賀禮的是沈羨之,一旁的宮人捧著一個精致的盒子,沈羨之恭敬呈上,“父皇,兒臣與太子妃為您準備了一幅名家所繪的《萬裡江山圖》,願父皇福壽綿長,江山永固。”太子妃也在一旁一起行禮。
皇帝看著長卷之上繪製出的畫作,滿意地點點頭,“太子夫婦有心了。”
接著就是晉王獻禮,他上前一步,滿臉笑意道:“父皇,兒臣與王妃的禮品需要人抬上來才行。”
陛下聽了這話,頓時來了興趣,“哦?是什麼?快快抬上來,也好讓朕與眾卿一飽眼福。”
“是,父皇,來人抬上來!”晉王語音剛落,隻見六七人抬上來一塊巨石。
晉王介紹道:“父皇,兒臣為您尋得一座壽山石,此石天然形成,請父皇從這個角度看,可像一個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