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所處古代時空的當前時代,漢民人口數量太少了,可能隻有四五百萬,並且其中青壯男丁占比極低。
如果說正常的話,平均四到五口人就應該有一個青壯男丁,那麼現在的漢民當中,平均七到八口人才有一個青壯男丁。
主要是從東漢末年至今這一百多年時間,戰亂太過頻繁,尤其是這二三十年,先有八王之亂的消耗,又有五胡入寇以來有意殺戮削減。
五胡加在一起的人口,甚至比淮河以北的漢民還多了,並且五胡青壯男丁占比也比漢人多。
想要單純的靠人口優勢對抗五胡是行不通的。
唯有走入唐朝那般的精兵路線。
數量更少的唐軍,總能在正麵野戰之中,戰勝數量更多的敵軍。
而唐軍精銳,又以馬槊配橫刀的重騎兵,與手持陌刀的重步兵為戰力核心。
配馬槊、橫刀的重騎兵,戰力有多強,劉琨、劉紹他們已經見識過了,晉陽軍已經有了四百這樣的重騎兵。
陌刀軍他們卻還沒有見過。
“同樣一百名重甲騎兵與重甲陌刀兵,如果剔除機動速度,以及潰逃這個選項,正麵廝殺到底,重甲陌刀兵的戰力甚至還要強過重甲騎兵。”
少了一匹戰馬,少了給戰馬的重甲,戰鬥力卻更強。
雖然論綜合實用性的話,重甲騎兵還是超過重甲陌刀兵。
但是重甲騎兵的數量,因為各種原因,受到嚴重製約,比如能馱著重甲騎兵上戰場的戰馬要求很高。
馬匹經過挑選,才能選出戰馬,而戰馬之中又需要再一次挑選,才能選出可以給重甲騎兵用的戰馬。
十匹馬之中,能成為戰馬的可能連一半都不到,而十匹戰馬之中,也就一兩匹符合重甲騎兵所用。
晉陽軍隻有四百重甲騎兵,不是因為劉琨、劉紹等人非要騰出鋼片來做單層的輕甲。
而是就算做出更多的重甲,晉陽軍當時也沒有那麼多符合要求的戰馬。
四百晉陽軍重騎兵首次作戰,還是在晉陽城外。
如果是遠距離作戰,重騎兵還得額外配一匹戰馬馱運盔甲與兵器到戰場,同時做為上戰場戰馬的預備馬。
值得一提的是,上次晉陽城外殲滅兩萬多胡人騎兵,最終繳獲了超過兩萬匹還活著的戰馬。
剔除一部分在戰場上受了傷,傷好了也不適合繼續上戰場的等等,晉陽軍最終得到能繼續上戰場的戰馬,一萬兩千多匹。
晉陽軍原先擁有三千匹戰馬,一場大戰下來,也折損了七八百匹,剩下兩千多匹。
加在一起,現在的晉陽軍擁有差不多一萬五千匹可以上戰場的戰馬。
這接近一萬五千匹戰馬,頂多能挑出兩千匹左右可以供重甲騎兵上戰場的戰馬。
而重甲騎兵遠距離作戰的話,一名重甲騎兵至少要配雙馬,也就是說晉陽軍當下最多隻能整一千名重甲騎兵。
現在晉陽軍已經有四百重甲騎兵了,便是最多還能再增加六百重甲騎兵。
“當然,陌刀兵的數量,同樣有嚴重製約,那就是陌刀兵所需士兵不僅力氣要足夠大,身高也要足夠高足夠健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