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雙方各自都隻承受五六十支箭矢的時候,晉陽軍騎兵損失的表麵數字看上去,似乎沒有因為身上所穿盔甲更強大得多的防護能力占得多少便宜。
不過當各自承受對方箭矢數量多了之後,立刻就不同了。
晉陽軍騎兵被箭矢破甲的概率低,而羯族騎兵被箭矢破甲的概率高,幾乎是晉陽軍騎兵的十倍。
同樣被命中三十支箭,晉陽軍騎兵可能就一個墜馬,羯族騎兵倒黴的話卻可能多達十幾個墜馬。
就算雙方戰馬都是沒有防護,戰馬中箭之後翻倒的概率是一樣的。
可戰馬體型大,承受傷害能力強,隻要不被直接射中頭部等要害,中十幾支箭都未必翻倒。
戰馬翻倒的那點數量,拉不平人本身中箭墜馬的巨大數量差距。
承受三百六十多支箭矢,晉陽軍騎兵中箭墜馬,連帶著戰馬中箭翻倒造成的折損算在內,晉陽軍騎兵隻倒下了五個。
然而,承受三百三十多支箭矢,羯族騎兵中箭墜馬,加上戰馬中箭翻倒造成的損失,足足二十一個,超過四倍的數量差距。
騎兵與步卒之間對戰,雙方都會使用非常多箭矢。
不過騎兵與騎兵之間對戰,雙方使用的箭矢數量卻不多。
雙方迎麵衝鋒,接近的速度太快了。
一方一萬騎兵,一方一萬五千騎兵,雙方各自承受三百多支箭矢,衝在最前麵的騎兵便已經碰撞在一起。
轟!
猶如兩股洪流相撞。
雙方最前沿的騎兵都迅速收起弓箭,換上長兵器。
晉陽軍騎兵的長兵器,超過六成是簡配版馬槊,不到四成是普通鐵槍。
羯族騎兵的長兵器則都是普通鐵槍。
衝在最前麵,最先與羯族騎兵接戰的這名晉陽軍騎兵手中長兵器便是馬槊。
當然,這樣的迎麵高速衝鋒,兩匹戰馬疊加的衝力,無論是普通鐵槍還是馬槊,隻要能正麵刺中對方,都必然破甲,將對方捅個對穿。
對麵的羯族騎兵是一名三十多歲,擁有十幾年戰場經驗的老兵,而這名晉陽軍騎兵也是晉陽軍中的老兵,且是最初守了晉陽城十年的那批老兵。
雙方的長兵器竟然都沒有正麵捅中對方。
不過雙方戰馬高速交會過去之前,晉陽軍騎兵槊頭橫抽,掃中羯族騎兵的側身。
“嗤!”
同時羯族騎兵也長槍掃中晉陽軍騎兵的後背。
這個時候,雙方長兵器的實用性,以及身上盔甲防護能力的差彆立刻體現出來。
羯族騎兵側身的鐵製甲片並沒有能提供完全的防護,使其側身被馬槊掃出一個深寸許,長三寸許的傷口。
相反,晉陽軍騎兵背後的鋼製甲片提供了完全的防護,僅僅隻是有三片甲凹下去了一些,但並沒有真正讓這名晉陽軍騎兵受傷。
戰場上,迎麵的兩名騎兵,一般情況下隻有一次交會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