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當初遷往弘農郡的五萬四千多漢人老弱婦孺,他們在弘農郡開墾種植的兩萬六千多畝土豆,在晉陽五郡區域豐收以後半個月,趕在下雪之前也收獲了。
這五萬四千多老弱婦孺是第一次種植土豆這樣的糧食作物。
當時常建新采購了足足一千噸土豆給這些老弱婦孺吃的同時,也當做種子種植一部分。
第一次接觸土豆這樣的糧食,那些老弱婦孺所有人都很驚奇,而且當時都是第一次吃,有很多人甚至覺得比大米麵粉都還要好吃。
派去管理他們的唐軍讓他們開墾種植土豆,而且還告訴他們說土豆種好了,一畝地能產兩三千斤。
當時那些老弱婦孺無論如何都不肯信,說什麼都絕不相信這世上能有畝產兩三千斤的糧食。
當然,他們吃的所有東西都是唐軍直接提供,而且在胡人統治下生活多年,他們養成了聽軍士命令,讓做什麼就做什麼的習慣。
加上對唐軍也有一定的信任。
哪怕心裡麵不相信真能畝產兩三千斤,他們也聽從命令開墾種植。
對於開墾種地,老弱婦孺們沒有任何抵觸,甚至他們一直以來的願望就是能安心種地,種出糧食來年才能吃飽肚子。
雖然全部都是真正的老弱,既沒有青壯男丁,也沒有年輕女子,並且當時已經是七月下旬了,他們開墾種植的麵積很有限。
平均每個人口隻開墾種植了接近半畝。
按照唐軍的要求把土豆切成塊狀,種植下去以後。
剛開始這些老弱婦孺們擔心能不能長出苗來,畢竟他們從未從聽說糧食種子可以還能切開成好多塊來種植。
土豆苗長出來以後,他們又擔心冬季來臨之前,能不能收獲糧食。
畢竟他們以前種植的傳統小麥、稻穀,進入八月份才種植下去的話,基本上不可能有收獲,時間不夠結出穀穗。
所以到十一月份,趕在寒冬來臨之前,管理他們的唐軍說要開始收獲的時候。
他們是懷著非常忐忑的心理,按照管理他們的唐軍士兵的要求把土豆從泥土裡刨出來。
他們也是第一次見到糧食是長在泥土裡麵的。
原本便已經吃過煮熟的鮮土豆,所以刨開泥土,看到下麵一個個土豆的時候,他們倒不會去質疑是不是糧食。
反而看到真在泥土裡麵長出了原先吃過的那種叫做土豆的糧食,老弱婦孺們個個驚喜萬分。
唯一可惜的是,個頭小的居多,大個的也極少極少有當初常建新直接從現代時空采購的那麼大,可能一百個裡麵才有一兩個。
同樣一百個的重量,他們從地裡麵刨出來的一百個,還沒有當初常建新直接從現代時空采購的一百個的三成重。
剛開始刨的時候,老弱婦孺們還以為產量會很少。
不過,真正刨完一畝,稱重的時候也有一千八百多斤,直接讓所有老弱婦孺都瞪圓了雙眼。
“今年種下去的時間晚了些,而且你等沒有經驗,否則怎麼著也能超過兩千斤一畝才對,現在你等該不會還質疑我們會欺騙你等了吧?”
有唐軍士兵調侃幾個挑選出來配合管理眾老弱婦孺的老者。
五萬四千多老弱婦孺,因為全部都是年老者,或者十歲不到的孩童,勞作效率低,分開勞作效率更低,因此在常建新的建議下,對他們暫時施行的是生產隊管理辦法。
平均多少名老弱婦孺分為一個生產隊,共同耕種多少土地,平時吃大鍋飯,收獲的糧食也是生產隊統一儲存。
這種形式雖然有很多弊病,但在某些情況下,卻是管理和保證所有人都有飯吃,能活命的最好方法。
等將來洛陽之戰結束,把他們遷回洛陽盆地,以及等他們之中的孩童長大一些,再分單乾。
雖然此次遷移到弘農郡的老弱婦孺,人均隻開墾耕種不到半畝土豆,而且平均畝產隻有一千八百多斤,但是平均到每個人頭上,也有八九百斤土豆。
按照每個人每天吃兩斤多,這個數量也足夠養活一年的了。
進入八月份才種下去種子,而且平均每個月開墾耕種不到半畝,居然就能產出足夠吃一年數量的糧食,這在以前這些老弱婦孺們沒有一個敢想這種事情,做夢都想象不到這種事情。
所有人都非常激動。
但激動的同時,生產隊代表的老者,也主動向唐軍士兵詢問,需要他們繳納多少糧稅。
繳納糧稅在這些老弱婦孺們的認知裡是必須要做的事情,他們也不是不願意交,隻是不知道要繳納的比例,如果像當初匈奴人或者羯族人統治的時候那般大比例……
這些老弱婦孺這四五個月時間每天吃的糧食本身就是唐軍直接提供的,說明唐軍至少不會餓著他們,哪怕種出來的土豆全部都當糧稅,唐軍也不會餓著他們,隻不過胡思亂想是人的本性。
“太子殿下已經有命令,你等今年種出來的糧食不用繳納任何糧稅,你等能靠自己養得活自己,對於大唐來說就已經是一件好事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聽到竟然不用繳納任何糧稅,這些老弱婦孺們激動的同時也有些慚愧。
白吃官家四五個月的糧食,自己種出糧食以後竟然還不用繳納任何糧稅,這在他們的認知裡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
“真是天命在大唐,大唐才是天下漢人百姓的希望啊。”
“大唐天子萬歲,大唐太子千歲……”
有不少百姓自發的叩拜。
百姓蒙昧,他們想要感激,能想到的隻有叩拜,拜人、拜天、拜地、拜鬼神,現在大唐天子以及大唐太子在他們眼裡就猶如神明。
弘農郡這邊的土豆產量,以及各種情況信息送到劉紹手中。
劉紹頗為欣慰。
雖然說遷到弘農郡的老弱婦孺種出來的土豆,不會去做成土豆粉條,做為鮮土豆也頂多隻能吃到明年開春,但至少未來三到四個月時間裡,他們能自己解決主糧方麵的需求,不用劉紹刻意再跑過去一趟。
……
隨著時間來到十一月底。
這個時間點已經是石虎最開始時高估再高估之後,預測的唐軍糧草能夠支撐的極限。
然而每天飯點,如果風向從唐軍大營方向往洛陽城吹的話,站在洛陽城門樓上,依舊能聞到濃鬱的飯香,以及夾雜的肉香,怎麼看唐軍糧草都不像是已經到極限的樣子。
這一下子石虎終於再也坐不住,忍不住開始著急起來了。
“還沒有找到唐軍的糧道嗎?”
石虎怒不可遏的斥罵對手下一名將領。
前後五個多月了,數百斥候在外麵探查,就算要麵臨唐軍斥候與唐軍騎兵的追殺圍堵,也該探查到唐軍糧道了才對。
畢竟是五萬多唐軍,其中還有三萬多是騎兵,人與戰馬加在一起數量超過十萬,每月所需要消耗的糧草都很巨大。
如果說數日便運輸一次,那麼運輸頻率便非常高,如果十天半個月,甚至一個月才運輸一次,那麼每次運輸的規模便非常大。
這麼長時間卻都還沒有找到唐軍糧道,石虎隻能歸咎於派出去的斥候太過無能。
不過再怎麼憤怒,也改變不了什麼,也不可能讓城外斥候立刻就找得到唐軍糧道。
時間流逝,進入十二月份。
天氣越來越寒冷,眼看今年第一場雪就要下下來。
“哪怕那五萬多漢人老弱婦孺一點都沒有拖累唐軍糧草,那麼唐軍糧草的極限也該是下個月的月底!”
當初石虎高估再高估之後,估測唐軍糧草的極限是一年。
照理來說,就算當初那五萬多漢人老弱婦孺沒有能拖累唐軍一絲一毫糧草,就算唐軍糧草還能支撐兩個月,唐軍也不可能真等到糧草全部耗儘那一天才有動作。
唐軍至少應該提前一個月沉不住氣,比如這個十二月底,唐軍就應該因為糧草即將全部耗儘而開始有除圍城以外的其他動作。
隻要唐軍有動作,就有可能出現可乘之機。
唐軍大營。
劉紹與一眾唐軍將領都淡定得很。
圍困洛陽城的時間越久,他們便越是淡定。
因為他們堅信洛陽城內的羯族守軍,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耗得過他們,時間越久,越說明城內羯族守軍快到極限了,這場洛陽之戰即將分出勝負。
夜晚,常建新例行聯係。
劉紹、張信二人與常建新商議大軍禦寒方麵的問題。
雖然當初大軍從晉陽城出征時剛過春節,天氣依舊很冷,大軍其實隨軍帶有禦寒的衣物,很多衣物還是常建新送過去的舊衣物舊被褥裡麵拆下來的棉花重新縫製,保暖方麵放在初春的時候是足夠了的。
但是如果放在冬季最寒冷的時候,尤其是連續下雪的話,可能會差些。
況且,劉紹、張信等人感受得到,今年冬季對比去年,冷得更快,風更刺骨,這意味著今年的冬季,有可能比之前數年任何一年都要冷一些。
這裡可是與城內敵軍對峙的前線戰場,將士們是要輪流巡夜警戒的,若是下雪,夜晚在雪中巡夜,那個太遭罪了。
縱然將士們的禦寒衣物不至於凍死人,卻有可能讓不少人被凍病。
常建新清楚的知道,古代時空那邊是比自己所處現代時空要冷不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