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兵接近三萬五千人,超過一個月時間隻拿下了兩個郡?”
“而且偌大晉廷,如此好的機會,居然隻出兵不到三萬五千人?”
劉紹此時都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現代時空,常建新這個時候已經聯係了劉紹半個多時辰了,劉紹收到的情報,他自然也看到聽到了。
對於東晉朝廷在這樣好的時機下,居然僅出兵不到三萬五千人北伐,常建新是能夠理解的。
因為在現代時空曆史上,東晉朝廷多次北伐。
第一次祖逖北伐,剛開始的時候隻有兩千兵馬,祖逖一路北上一路招募從北方南逃的壯丁,最後規模才發展到三五萬。
靠著三五萬兵馬,逐漸把胡人從長江以北、淮河以南趕走,保住了淮南區域。
第二次北伐一萬五千兵馬。
第三次北伐接近四萬兵馬。
第四次北伐五萬左右兵馬。
第五次北伐兵力不詳。
第六次北伐是淝水之戰以後,五到八萬兵馬,北府軍應該不會全部參與,真正兵力應在六萬左右。
第七次北伐是劉裕時期,接近十五萬!
也就是說,一直到東晉即將滅亡,所有軍政大權都被劉裕掌握,北伐兵力才超過十萬人。
否則之前一百多年,最多也就五六萬!
因此,現在古代時空劉紹那邊,東晉朝廷僅派遣得出不到三萬五千兵馬北伐,便不是一件很難理解的事情。
常建新歎息一聲,向劉紹說出自己的猜測:
“其實江南晉室朝廷,既不是沒有足夠多的人口兵員,也不是沒有糧草,最大的原因應是世家門閥內鬥導致。”
東晉朝廷控製的疆域可比當年三國時期孫吳還要大一些。
當年孫吳隻有兩百三十萬左右人口,孫權尚且能調遣十萬兵馬北伐。
而今東晉朝廷的人口絕對要比當年孫吳多。
孫吳滅亡到東晉建立這段時間,淮河以南與長江以南,基本上沒有什麼戰亂。
那個時候這片區域的人口總不可能比孫吳滅亡的時候還少。
假設那個時候淮河以南與長江以南區域便有三百萬人口。
而北方八王之亂,以及後期五胡肆虐,大量北方人口向南逃竄,再假設跑了一百萬人口到南方,那麼東晉朝廷便至少有四百萬人口!
四百萬人口,在沒有軍餉,可以全民皆兵的時代,整出五十萬士兵都不是不可能。
戰國時期,長平之戰以前趙國隻不過擁有三百五十萬左右人口,便整出了四十五萬軍隊參與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期間,趙國內部的各城池肯定還有一些守備兵。
如果把守備兵也算上的話,當時趙國擁有士兵絕對超過五十萬!
東晉朝廷擁有比當初趙國多五十到一百萬人口。
而且八王之亂與五胡肆虐導致南逃的人口,大部分都是年輕人。
畢竟老年人大部分都死在路上了,很難到得了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