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家原來在東洋就有多家公司,隻是包宇並不需要借助爹地那些在東洋的公司。
包宇在三四月份,讓麥理思在東洋成立的公司也有很多家。
不過,這些公司大多是街機市場有關。
此次,包宇前來,在確定要進軍東洋漫畫市場,麥理思大半年前成立的那些公司也就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了。
按照包宇的計劃,如果有合適的漫畫出版社,價錢合適,可以直接收購下來,這樣會是更方便拿到東洋的漫畫相關的執照和許可證。
也正是因為那樣,曹誌明和陳偉在利用麥理思在東洋已經成立的那些公司,立刻開始調查東洋是否有合適收購的出版社。
1978年12月1日。
星期五。
東京時間下午五點半。
曹誌明和陳偉回來了。
這幾天,他們派人去調查那些是否合適的出版社包括漫畫出版社。
從調查出來的結果來看,現在東洋出版業屬於冰火兩重天。
基本上,一直盈利或者壟斷市場的出版公司,包括集英社,小學館,講談社這些本身自身在傳統出版行業,以及其他行業也就是出版業巨頭,在漫畫出版這方麵,也算是非常有經驗。
這樣的東洋出版集團,包宇想花錢收購是根本不可能的。
剩下一些盈利的,像芳文社,光文社,角川書店這些也在轉型,自身抗風險能力還是很強,雖然還沒有真正漫畫火爆時代崛起,但是,也不可能出售給包宇。
剩下很多基本上都是處於虧損,或者勉強盈利的,怕是是在吃老本。這種情況下,曹誌明看到那些願意出售的出版社,他覺得收購並沒有任何意義。
最重要這些出版社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負擔,因為他們需要一直虧損養著一批老員工,除非出版社徹底破產倒閉。
這種情況,其實和現在香江一些公司是比較相似的,包括一些報刊。
一方麵,這些傳統報刊或者出版社很難轉型,本身的定位已經確定下來,但是,又因為需要養著一批工作人員。
這些工作人員確實還沒有到退休的年紀,即使真的到了退休,他們還是要給一筆退休金那些職工。
曹誌明覺得收購這種一直虧損,又要養一批老員工的出版社,確實意義不大。
曹誌明和陳偉在那分析,果然和包宇猜測一樣。
“誌明,陳偉,既然那樣,我們隻能成立一家新的出版社。這一家出版社以我三姐夫姓氏命名,就叫做渡邊出版社,注資1億日元,出版社社長,法人,這些都暫時由我三姐夫的名義出任。”
也就是說,這一家出版社負責人和法人都用他三姐夫的名號來掛。隻要是東洋人申請一家出版社,根本沒有什麼難度。
“除此之外,我們要立刻對外招聘一批出版社方麵的管理人才,特彆是偏向漫畫方向的。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從集英社,講談社,小學館等方麵高薪挖掘。”
“第二,我們重點是要招聘一批特彆的漫畫師,這些漫畫師能夠根據我提供的漫畫題材和大綱進行擴充漫畫內容。”
現在東洋的漫畫師多嗎?
實際上,應該是不少的。
真正職業的漫畫師還是很少,因為在八十年代以前,真正能夠依靠漫畫來養活自己的漫畫師或者漫畫家並不多。
像現在鳥山明隻能算是一個剛剛出道的新人,勉強能夠依靠在集英社發行的漫畫來養活自己。
但是,像鳥山明這樣喜歡漫畫的人漫畫師很多,他們大多數是認為養不活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