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督府和兵部己下達命令,要我們隨時關注並做好準備,大都督陳慎之也將會過來。”
李隆低沉道“希望倭人能給我們一些驚喜吧。”
眾人麵麵相窺,怎麼都覺得有種強烈的不真實感?
大寧在西禍之下都能屹立不倒,倭國真的能把元武帝驅趕?
他們很是懷疑。
不過總算是等到了陛下的旨意,軍議很快結束,從統戰署派出大批斥候到了各地。
這旨意就是及時雨,早己按耐不住的地方官員在得到命令後立即撤離,更不用說是安撫百姓
軍隊,官吏棄民而逃。
魏國北部一片亂勢,而在東部沿海,關寧所在的船隊己至魏境海域!
此去惠州還進行了一場大閱,近年來水師發展越發龐大,關寧也不得不重視。
大寧水師是以海盜起家,後來進行了剝離,不過骷髏船隊還保留著,隻是其活動範圍己不止局限於近海,而是讓他們遠洋,這是為大寧水師的大航海做準備……
當一個國家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陷入瓶頸,賦稅收入基本也會固定,最多有一些浮動,這個時候就需要找尋新的增長點。
穿越而來的關寧自然知道有一條更好的路徑,那便是大航海,準確的說是走海路,到更遙遠的國家進行貿易,國家財政收入就有新的來源。
這在曆史上早有預示,比如絲綢之路的出現……
難道強漢盛唐舉全國之力控製西域隻是為了那二兩葡萄乾嗎?
當然不是!
關寧己經為大寧發展提前鋪好了路。
遠洋貿易乃至遠洋搶掠都是來錢最快的方式!
朝廷有了錢,也就沒必要去剝削那些原本就很貧窮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了。
這並不是設想。
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遠洋並不是夢想。
而較早發展船業的魏國,其在製造大型海船,水密隔艙,多層舷板,龍骨結構這些技術都己成熟。
他們隻是沒有遠洋的意識,還是以封建思想看待世界,實行禁海之策,其實隻要他們願意,完全能夠造出容納百人的遠洋船……
關寧要現成的,這次到魏國他就準備拿下一個造船廠。
茫茫海域,海水淡藍。
在經過一定時間的適應,關寧終於不再那麼難受,在海上航行和在河道裡完全不同……
吹拂著涼爽的海風,關寧才感覺舒服些。
“再有三日就能到魏國山舟港,那也算是一個入海口,我們由此進入魏國……”
水師提督靖海公孫普勝在關寧身邊稟明著情況。
“那邊都己安排好,遵照您的旨意實行了清道之策,陸路水路皆暢通無阻。”
關寧笑問道“朕是不是做的有些過了,畢竟魏君也是朕的大舅哥,如此不講道理的打臉,總是覺得不太合適啊。”
“若魏君識趣就應把魏國交出,負隅頑抗沒有任何意義。”
孫普勝開口道“魏國的情況很糟糕,您派去的錢大富可抵一個大寧水師!”
他因常往返兩國,對魏國情況有些了解。
關寧沒有說話,他知道貨幣的威力有多大,原本不會有這麼順利,但架不住大舅哥自己作死,搞來搞去把自己搞死了。
“對了,你往返兩國,可知魏國倭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