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婆娘有點凶!
遼東城外,十裡堡。
沿街的儘頭有一間低矮的瓦房,門前地上,墊著厚篤篤一層鐵屑煤灰。房裡有大錘、二錘、鐵砧、風箱、爐子、水桶、切刀、長鉗。
火爐邊架著風箱,雜工叭叭拉著風箱,像捶打仇人的後背,把空氣擠進火爐,擠得爐膛內的藍色火焰謔謔直竄。風聲和烈焰聲基本同步。
師傅用長鉗從烈焰中快速取出鐵料觀察判斷,再移到大鐵墩上。觀察時需小心,臉不要湊得太近,因為鐵料有時會突然爆起一股火,火焰像青蛙舌頭一樣,一舔,頭發就焦了。
鐵料彤紅發亮,溫度高,延展性好,需一氣嗬成,將其打出一個大致模樣。師傅赤膊,隻穿著短褲和套到胸口的帆布圍兜,左手握鐵鉗,翻動鐵料,右手握小錘,指點性地小打,徒弟甩大錘大打,小錘點到哪裡,大錘就砸到哪裡。
小錘大錘輪流交替,猛烈敲擊,錘落如雨,鐵花四濺,煞是好看。小錘大錘的配合恰到好處,那時間差掌握得絕對精準。一串釘鐺聲響,一陣汗雨飄下。
最後,由小錘修改瑕疵,發出像清脆的馬蹄般的聲音。一輪往往打不完,要幾輪。鐵匠師傅精瘦精瘦的,麵部很少有表情,也很少說話,仿佛打鐵等於開保密局會議。有時候他會厲聲喝罵徒弟,可能是徒弟打錯了錘。
打好的鋤鐮等有刃的鐵器,如果刃不齊,就要用切刀切一切,然後再燒一燒,打出刃來,再放到爐子裡燒紅,拿出來趁熱浸入鹽水中猛激,使其急速冷卻而淬火。
這間落魄的小作坊,若不走近觀察,都不確定它是一間鐵匠鋪,沒有掛一個牌子,但是絲毫不影響它在方圓十裡的名氣。
鐵匠鋪平日裡生意時有時無,雖說賺不了大錢,可還勉強能夠過活。它現已陪伴它的主人,風風雨雨十餘載有餘。
然而就在幾日前,有一個公子,出重金要收買此間鐵匠鋪。老鐵匠先是感到很意外不可思議,後又轉身看了看自己欣喜若狂的妻兒,最終還是決定出售給了那個公子。
換了新掌櫃的鐵匠鋪,開業的第一件事,打造起一個醒目的招牌。
鐵匠鋪一日也沒有停止運作,新掌櫃隨後帶來了兩個夥計。
平日裡也不見夥計們閒著,他們手頭總有做不完的東西,有模有樣地忙的不亦樂乎。接手後的半個月內,他們不斷接收到來自遼東城內的訂單,均是鑄造五銖幣。新的五銖幣還不行,必須要做舊處理才可以。
再說鑄幣是朝廷嚴格管控的事,每次鑄造新幣都必需事先提交計劃奏請皇帝批準,因此有確定的數量。其次,朝廷撥付的鑄幣材料也是嚴格按照鑄幣數量的,鑄幣的過程會有官員嚴格監督。
奇葩的是,下單的有錢人確實是高看了這個鐵匠鋪,尚不知他們那兒有造幣的技術。
真是可笑!
你一個平頭百姓,私自造幣可是要殺頭的,不過他們眼下處於亂世。群雄割據,烽煙四起,皇帝都尚未自保能力,哪兒顧得了你一個窮要飯的。
不過終究在利益的極大誘惑麵前,擁有正常思維的人畢竟隻占少數。無論你我,都很難抵擋。
鐵匠鋪的兩個夥計,每日的主要工作除了迎接顧客下單,然後就是演戲造幣。下單還必須是全額定金,否則一概不接!而下單的顧客需要在三日後來取貨。
即使這樣霸道的條款,仍是不斷有顧客大老遠趕來。這半個月來鐵匠夥計幾乎每天都是這麼度過的,簡單而又不斷重複。
隨著一筆筆交易的按時達成,老顧客下單的數量也慢慢的增多,金額也慢慢的變大,鐵匠鋪後麵的馬車幾乎都要被金銀珠寶裝滿了。
……
遼東城內,各大茶館內幾乎每日同一時刻,都會出現這麼一個男子。
這個商賈打扮的男子,隻看一眼,便知就是一個富紳。
因為他時常隨身提著一隻裝滿銀子的布袋,他來到茶館後,不做彆的,隻做一件事,那就是交易!
交易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