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強飛行員!
113不好的感覺
陳飛和李東海不緊不慢地飛著。
他們按照上級要求的航線飛行。
但有時候會有出入,不過偏離不是很大,之所以偏離,並非因為他們技術太差,無法按照航線飛行,而是飛到了一些特殊的地方,需要過去看一下。
昨天晚上的戰鬥已經結束,不過,留下的創傷卻觸目驚心,有些山包被削去了一大半,有的地方被炸了露出巨大的坑洞,而有些地方山火還在燃燒,當然,有時候還能看見冒著黑煙的殘骸,有些是我們的戰機,但更多的是外星戰機。
在一個山穀裡,陳飛看見了一架保留比較完好的外星戰機。
雖然昨天晚上他打掉了兩架外星戰機,但因為夜色的緣故,而且距離太遠,他並沒有看見外星戰機是什麼樣,但現在,他看見了。
外星戰機是前掠翼,看起來有點怪怪的。
提到前掠翼戰機,我們的第一反應通常是俄羅斯的蘇47“金雕”試驗機。
該型機於20世紀80年代開始研發,後於1997年9月25日首飛,是俄羅斯第五代戰鬥機的技術驗證機之一,儘管隻建造了2架原型機,但為俄航空工業積累了寶貴的試驗數據和技術經驗。其最大平飛速度達165馬赫。
蘇47的主翼前掠角達到37度,是第一種配備武器的前掠翼噴氣戰機,固定武器包括一門30毫米gsh301航炮,還配有內置彈艙,可發射r27格鬥導彈或r77中距空空導彈。
科幻空戰電影《絕密飛行》中的fa37“禽爪”隱身戰機采用了更先進的折刀翼設計,實際是一種可折疊的前掠翼設計,但可以在高速巡航狀態,將外側主翼折疊至靠近機身的位置,進一步降低空阻。
最早的飛機,大家都知道,是平直翼,基本上機翼與機身垂直,沒有向前或向後的迎角。
這種設計在接近音障的時候遇到了瓶頸。
為了突破音障,出現了前掠和後掠兩套方案。
所以實際上在二戰時期,各國在設計高速飛機的時候,前掠翼和後掠翼的研究其實是同時進行的。
後掠翼不必說了,高速性能好,主流技術。但後掠翼的問題是低速性能差,升力不高,為此搞出了大三角翼,鴨翼,可變後掠翼等一堆辦法來解決這問題。
而前掠翼在低速情況下升力也很好,因為重心更合理,所以機動性也高,滾轉和垂直機動動作也更敏捷。在性能上有很多優勢。
但前掠翼有一個要命的問題——彎扭發散。
對於前掠翼來說,前伸的機翼在飛行時機翼受到氣流作用會產生扭曲,然後這種扭曲又會使機翼的迎角增大,又使得飛機機翼受到的扭力變大。
舉個通俗點的例子,就是你拿本書,用書背的那側迎著風,風吹過來書頁是不會被翻開的,相反風越大書頁會拉的越緊越難翻開。而如果你將書頁那麵迎風,隻要掀開一點點書就嘩啦嘩啦的被吹開了。前者就類似後掠翼的情況,後者就類似前掠翼的情況。
解決這個彎扭發散的問題就得增加結構重量,或者限製飛行的迎角,前者增加的重量足以抵消前掠翼的性能優勢,而後者帶來的安全隱患也很大,所以前掠翼技術一直無法成為主流技術。
陳飛沒想到,外星戰機竟然是這種前掠翼。
昨晚的這一仗,肯定有好多架外星戰機被打了落在地上,把他們收集回去後仔細研究,也許,我們的航空業又能得到大幅突破了!
陳飛一邊飛一邊想。
“應龍,前麵五公裡進入複雜山穀地帶,請注意安全,完畢!”陳飛正這裡看看那裡瞧瞧,無線電裡忽然響起聯指的聲音。
“應龍收到,前方五公裡進入複雜山穀地帶!”陳飛重複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