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落架好!”塔台的聲音響起。
其實陳飛已經看了看起落架指示燈,顯示一切正常。
“塔台,我收左襟翼了!”
“左襟翼好!”
“我收右襟翼了!”
“右襟翼好!”
在空中飛了一圈,他又駕駛著飛機開了回來,開始降落!
艦載機返回航母分引導、待機、進場三個階段。
首先,距離航母200海裡,艦載機就收到航母航空飛行管製中心的雷達信號。一是敵我識彆,二是導航,告訴飛行員航母位置、方向、距離及周邊其他艦載機情況等。
其次,飛行員找到航母,在20海裡處由航空指揮中心(cat)接手管控。飛機在指定空域盤旋,指揮中心根據各機油料、受損情況等安排進場次序。
輪到入場,便開始真正的降落程序。
艦載機在航母上空逆時針盤旋,放下著艦鉤、打開減速板、關閉武器軍械,做好各項準備。
在距航母3海裡的地方,目視確認菲涅耳(flols)光學助降係統。
飛行員保持姿態速度,在著艦指揮官(l)和雷達指示下,以固定下滑角降落。直到飛機猛地一震鉤住攔阻索,緩緩停下就降落成功了。
與陸基飛機不一樣,艦載機降落沒有平飄階段,而是以固定下滑角拍到甲板上,所以也被稱為“人為控製的墜落”,實在是心驚肉跳。
著艦過程中有幾個關鍵點進艦點、著艦點、齧合點和離艦點。
著艦點就是預定降落點,飛機在此區域才能鉤住攔阻索,產生齧合點。
為保留一定的容錯量,著艦點設置在第2、3道攔阻索之間。鉤住2、3道攔阻索算優秀,鉤住第4道攔阻索及格,鉤住第1道說明你飛得太低,很危險。
降落過程中,飛行員要頻繁操作上百次,精神高度緊張。為減輕工作強度,提高安性、準確性,各國海軍都開發了輔助降落係統和自動控製係統。比如80年代的“精確進近著艦係統”(als)和“儀表著艦係統”(icls)。
飛行員可選擇自動、半自動、人工著艦三種方式。自動著艦由控製中心接管飛機著艦,這種方式還在試驗中,受複雜環境和係統穩定性影響,一直沒有真正的用到實際中。
一切準備就緒,陳飛開始準備降落,雖然是在陸基上,但他們一切的操作要求都按照航母上的來。
第一個事情,他用無線電向塔台通報了自己戰機的情況,主要是油量,然後請求塔台給予降落的指令。
“塔台,勾兩向你報告!剩油1000!”
“勾兩,航向090等待降落,高度5000,預計入場降落時間三分鐘。”
陳飛安靜等待。
三分鐘後,塔台發來可以降落的指令。
陳飛駕駛戰機按照塔台的要求進入,隨後繞艦一轉彎、二轉彎。
開始著艦了!
看燈。
對中。
保持角度
陳飛看了一下攻角。
之後他稍稍壓了壓機頭。
又看了看空速表!
速度稍低,微微上推油門杆!
對準甲板。
看燈,對正,保持飛機姿態、配平、注意攻角和速度,以固定下滑角砸向甲板,等待著艦鉤與攔阻索!
戰機迅速下降高度。
放下起落架。
放下尾鉤。
調整好姿態飛至艦艉後上方。
瞄準甲板跑道迅速下滑。
“嘭”的一聲,尾鉤牢牢掛住了第二道阻攔索。
刹那間,疾如閃電的戰機在阻攔索係統的作用下,滑行數十米後穩穩地停了下來。
第一次著陸就非常成功!
耶——
塔台裡,負責指揮此次降落的值班人員們,齊齊揮拳!
“太棒了!”
“這小子——真的是天才啊!”
“不得了!不得了!真的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厲害!”
“是啊,我們當年訓練艦載機的時候,哪一次不是被虐得欲死欲仙,可是陳飛這小子真是不敢想象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