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這三個本質上的區彆,決定了農業的特殊性,可同時農業又絕對是不能或缺的,因為工廠裡生產不出糧食,最多隻能加工糧食而已。可同樣的,也正是這三個特點,決定了轟炸對農業的危害性反而要小得多。
不說彆的。能夠產出1萬噸小麥地農場麵積超過了25000畝,約和17平方公裡。而對付一座市區麵積有17平方公裡的中等城市,至少需要投下5000噸燃燒彈。換句話說,用5000噸燃燒彈去摧毀10000噸小麥,這個經濟賬是很明顯的,除非唐帝國生產出的燃燒彈多得成山,不然的話,就不可能通過摧毀農業的方式來擊敗美國。
可問題是。如果能夠導致美國糧食全麵檢查,最終導致糧食危機,在美國國內引發大規模的饑荒的話,那麼戰爭肯定會很快結束,因為誰都知道,在沒有糧食的情況下,彆說軍隊無法作戰,就連百姓都會造反。
28年中期,在薛希嶽的幕僚班子裡就有人提出了針對農業的大規模轟炸行動,當時被人看著了笑話。根本就沒有多少人重視。薛希嶽也知道這幾乎是不可能辦到的事情。當時為了敷衍那名提出建議的幕僚,薛希嶽就讓他去做一份相關的報告出來。一個月後,這名幕僚就交上了報告。這已經不是一份用來讓首相消磨時間的報告了,而是一份結合了大量情報,以及根據眾多實際情況,對美國農業承受打擊的能力,以及要在美國引發饑荒所必須要達到的摧毀能力所做的一份全麵的分析報告。
薛希嶽看完了報告後,也認識到,如果真能夠在美國引發一場大饑荒的話,那麼戰爭就會很快結束。隨即,他就讓這名幕僚官員組織人員,做了相關的深入研究。
實際上。早在28年初的時候,情報部門就判斷美國在29年很有可能出現糧食歉收的情況。當時,情報部門主要是依靠美國的農業人口,以及化肥產量進行的相關推算,認為美國在29年的小麥收獲量將比28年降低大概兩成,而29年的糧食總產量很有可能低於最低需求量,從而產生饑荒。
戰時與平時的糧食需求量是不一樣的。和平時期,基本上所有的國家都是依靠市場手段調節糧食的生產與供應,而國家戰略儲備糧倉的主要作用是穩定市場上地糧食價格。以及應付突發的自然災害所導致的糧食減產。按照戰前美國政府公布的統計數據,在21年的時候,美國人均年消耗糧食大概是450公斤。這基本上與唐帝國相當,而同期世界平均人均糧食年消耗量大概是325公斤。按照這一情況,325公斤是美國在平時的最低糧食保障基礎。
戰時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在進入全麵戰爭後,任何一個國家都會用配給製取代市場體製,即糧食由政府統一征收,然後再按照配給標準發放給每一個人。22年,唐帝國的人均配給糧食為420公斤,23年為390公斤,24年糧食豐收,提高到了440公斤,25年要支援德國減少到了420公斤,26年再次減少到了390公斤,27年德國與波斯的糧食產量增加,提高到了420公斤,28年糧食豐收,再次提高到了450公斤,基本上恢複到了戰前水平。可以說,充足的糧食供應是唐帝國能夠在戰爭期間保持國內長期穩定的一個極為關鍵的因素。
美國的情況則沒有這麼好了。24年,美國人均糧食消耗量是455公斤,到25年的時候人均配給420公斤,26年密西西比河出現洪災,加上需要向大量盟國提供糧食,驟然減少到了375公斤,27年近一步降低到了350公斤,28年則降低到了330公斤,這已經接近了極限供應量。按照當照帝國情報部門的估計,如果美國在29年的糧食人均供應量降低到了390公斤以下的話,那麼美國就將爆發嚴重的饑荒。而28年的供應量已經非常接近爆發饑荒的紅色警戒線了。
也正是如此,當時薛希嶽才會批準手下的幕僚人員去做相關的調查與評估工作。到28年底,大部分的評估工作已經完成了,而且薛希嶽也拿到了幾份內容詳細的報告。在他拿到的第一份報告中就著重強調了美國的糧食結構,以及在糧食生產方麵的地域不平衡性。
當時,唐帝國能夠保證糧食產量的一個主要因素是唐帝國的糧食結構是相對均衡的,其中小麥與水稻的產量各占了四成左右,土豆,玉米等農作物的產量也不低。相反,美國的糧食結構則比較單一,其中小麥就占到了七成,土豆與玉米占了兩成五,而水稻的產量還不到半成。
這也是因為西方人的飲食結構與東方人不一樣,而在主要的農作物中,小麥的單位產量是最低的,水稻的單位產量要高得多,雖然玉米,土豆的單位產量比水稻還要高,但是當時這兩種農作物還沒有成為主要的食物。也就是說,如果29年美國的小麥產量驟然降低的話,那麼美國就將鬨饑荒了!
同樣的,美國在糧食生產的地域結構性問題上也很嚴重。美國最主要的產糧區就是東南部,以及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平原地區。這與美國的自然環境有很大的關係。美國東北部與五大湖地區的氣溫偏低,而且平原分布狹窄,適合發展大規模機械化農業的場地有限。而美國中西部地區又以沙漠,戈壁為主,缺少水資源,也難以發展農業,西部沿海地區適合發展農業的地區麵積狹小,不可能承擔起主要的農業生產工作。因此,就隻有東南部與密西西比河流域適合發展農業。實際上,在曆史上,東南部地區,以及密西西比河流域就一直是美國最主要的糧食產區。而這兩個地區又正好全部位與帝國戰略航空兵的絕對打擊範圍之內!
當時,薛希嶽已經有點動心了,可是他仍然不是很看中這個方案,畢竟那是300多萬平方公裡的廣大地區,通過轟炸來達到目的的難度是相當巨大的。也就在28年底,當薛希嶽收到了另外兩份報告的時候,他加強了對這份提議的重視程度。而這兩份報告一份來自農業專家,另外一份則來自科研所,也正是這兩份報告,最終讓薛希嶽決定嘗試一下這種有點走極端的戰爭方式!海魂第二十五卷以海製陸第三十九節春季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