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化工作最為重要,當時引爆的實驗裝置中達50多噸,就算是取掉上麵的一些不必要的設備,其重量也超過了轟炸機地承載能力,而且體積更是大到連地麵運輸都不可能。而按照要求。要用“鵬”式轟炸機投擲原子彈的話。那麼其重量就得控製在9噸以下,而且最好控製在5噸左右,這樣轟炸機才能夠達到最大作戰半徑。同時。原子彈的外型尺寸最好能夠控製在彈艙可以
容納的範圍之內,最大尺寸不能夠超過轟炸機停在地麵時,彈艙頂部與地麵地距離。也就是說。原子彈要具有實戰使用價值,就必須要完成小型化工作,不然就最多隻是拿來嚇唬人的實驗裝置而已。
原子彈的具體結構設計也很重要。不說彆地。氣壓高度引爆裝置就必須要做到足夠的精確。當然,以原子彈的威力,就算引爆高度高一點。或者是低一點,對其破壞效果也沒有太大地影響,而最關鍵的就是可靠性,絕不能因為引爆器出故障,讓原子彈在投下後根本就炸不響!
運載工作的改進問題也很關鍵。現在已經確定由“鵬”式轟炸機來投擲原子彈,而且設計原子彈地工程師也已經保證。肯定可以讓原子彈裝到轟炸機上去。問題是。轟炸機肯定要根據原子彈的外形進行改進,而且其內部結構,特彆是彈艙結構也要改進。比如普通“鵬”式轟炸機的彈艙內就設有兩條並排的炸彈掛架,可以掛十幾枚,甚至是幾十枚炸彈。而在投原子彈的時候,隻需要掛一枚炸彈,而且炸彈掛架的承載能力要高得多,就得對彈艙的承力結構進行調整。飛行員的問題並不大,麻煩的是,現在科學家知道原子彈的威力有多大了,那麼怎麼保證投下了原子彈之後,轟炸機能夠逃出爆炸殺傷範圍,而不是被原子彈給乾掉呢?高空投彈是唯一的解決辦法,這樣炸彈落下的時間會更長。飛機也就有更多的時間逃出危險空域。可這仍然不夠”必須要給原子彈裝上減速降落傘。
投彈的精度也有要求。當時負責該項目的陸航將領要求轟炸機飛行員能夠在8000米的高度上,將炸彈投到一塊籃球場大小的靶子上去。這個要求就有點過頭了。說白了。原子彈那麼大的威力,就算是投偏了一點,對其殺傷效果也沒有什麼影響吧。隻是負責投擲原子彈的部隊是帝國最精銳的戰略航空兵飛行員,對其要求自然就高得多了。
可以說。在首相的直接命令下。各項工作的速度都加快了不少,隻是當時薛希嶽還沒有決定是否立即使用原子彈。畢竟羅雲衝的戰略轟炸已經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橙色作戰”也已經全麵拉開,隻要美國出現饑荒,那麼戰爭也會很快結束,有必要在這最後的時刻用上原子彈嗎?
科學家可沒有管這麼多,當時“盤古計劃”的科學家利用首相的支持。不但在加緊做好原子彈轟炸的準備工作,還積極的展開了另外一項研究工作。
原子彈產生巨大威力的基本原理是重核在裂變的時候會損失質量,而質量將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可是在第一次實驗爆炸之後,科學家們發現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裂變對核材料的利用效率相當低。當時20公斤的鈾235實際上隻損失了不到1克的質量,也就是說,核材料的利用率不到兩萬分之一。這是核裂變的一個天生的缺陷,畢竟重核在裂變成輕核的時候,損失質量隻占到了原子核質量的很小一部分。那麼,有沒有彆的辦法來提高核材料的利用效率呢?科學家們想到了另外一條途徑,那就是核聚變!
核聚變的作用原理與核裂變一樣,也是利用物質的原子核在發生變化的時候損失質量產生能量,隻是其作用方式完全相反,核裂變是重核裂變為輕核而損失質量,而核聚變是輕核聚變為重核而損失質量。當時理論研究方麵已經取得了突破,證明氫院子的同位素氖與氤都會在聚變的時候釋放出核能,而且其釋放核能的能力是裂變的千倍以上!
實際上,在研究原子彈的時候。科學家們就已經注意到核聚變時釋放出的能量要大得多,隻是在經過了理論計算之後,科學家們不得不暫時放棄了核聚變方麵的研究,原因隻有一個,要使輕核聚變成重核。需要上億度的高溫,而當時是沒有任何人為手段可以達到這麼高的溫度的。也就是說,不可能通過人工的辦法實現核聚變。
原子彈爆炸成功之後,科學家們找到了火種,通過測試,原子彈爆點的溫度完全可以引發核聚變。也就是在第一次核實驗裝置爆炸之後。
就有科學家提出,用原子彈作為雷管,引發核聚變。製造出一種威力更大的炸彈來。
當然,要製造出氫彈(這是後來的稱呼)絕不是理論計算那麼簡單的事情。當研究深入下去的時候。很多問題就逐漸暴露了出來。不說彆的,氘與氚都是氣體,而氣體的密度是相當小的。而要提高密度,就要設法將氘與氚變成固體,而這就需要零下200多攝氏度的超低溫,而當時是沒有辦法長期保持這種低溫的,因此,要製造出氫彈,在沒有取得技術突破,或者是找到彆的辦法之前。那不比登天容易多少。
對科學家來說,最缺的實際上還是經費的問題。“盤古計劃”的目的就是要製造出原子彈,而且當時還沒有第二個國家製造出了原子彈,因此當原子彈試爆成功後,帝國就不會繼續為“盤古計劃”投入資金了。科學家也就沒有辦法繼續開發出威力更大的氫彈。也正是如此,當時很多科學家就借用“盤古計劃”還沒有正式終止的機會,開始著手進行了氫彈的研究工作。
最主要的問題是,首相當時沒有決定是否使用原子彈,可以說,使用原子彈本身不止是軍事問題。還是政治,外交,甚至涉及到了道義問題。如果可以不使用原子彈就擊敗美國的話,那麼為什麼要使用呢?可以說,薛希嶽的猶豫也是有道理的。隻是有一個問題,當時初了薛希嶽之外,幾乎所有參與了“盤古計劃”的人員都想知道原子彈在戰爭中的實際威力。也就在這個時候,一封由200多名“盤古計劃”的主要推動者聯名的信件送到了薛希嶽的辦公桌上。海魂第二十六卷未來啟示第十三節與烈日比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