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魂!
談仁皓的離開並沒有改變帝國加強對日戰略轟炸的決定。六月初聶人鳳元帥就向帝國內閣政府申請增加海軍軍費開支當月中旬新增加的25億軍費開支就到位了這足夠讓帝國海軍所生產五千架轟炸機(“狼鳩”的出廠價格大概24萬而出口到波斯帝國與德意誌帝國的單價是49萬)或者是5o萬噸燃燒彈(燃燒彈在大批量生產之後每噸的價格降低到了5ooo元比普通炸彈便宜了很多)或者是15ooo架戰術飛機或者是三支航母艦隊的所有戰艦。
這是一筆不小的軍費這也為帝國海軍戰略打擊部隊繼續對日轟炸鋪平了道路。各轟炸機生產廠以及彈藥工廠在拿到了一筆額外的獎金之後都開足了馬力加快了生產度越來越多的轟炸機燃燒彈被運送到了前線投入到了對日轟炸中去。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一筆開支也才有了帝國海軍的第二種重型轟炸機真正能夠滿足海軍的戰略轟炸需要的轟炸機。
前麵已經提到過了在“狼鳩”定型之後羅雲衝就提出了新轟炸機的展要求“狼鳩”隻是在緊急時期的過渡機種隻能勉強對日本進行轟炸。按照羅雲衝的想法真正的轟炸機是能夠攜帶至少六噸炸彈作戰半徑達到2ooo公裡的機種。這樣轟炸機才能夠從濟州島或者是硫黃島起飛在日本的每一個角落裡都能投下足夠多的燃燒彈將整個日本變成一片火海。
也就是在23年初新轟炸機的研製啟動了。這次帝國海軍沒有公開招標而是直接讓沈飛與哈飛分彆負責研製轟炸機的動機與機體最後兩家飛機廠一起進行試飛與生產工作。在沒有足夠的經費的情況下兩架飛機廠的研製進度並不快。當聶人鳳拿到了申請得來的大筆軍費之後第一個想到地就是向兩家飛機廠研製經費。加快新型轟炸機的研製工作爭取在23年底讓新轟炸機飛起來最遲也要在24年裝備部隊(這個計劃很不現實因為當時所有人都沒有考慮到製造這種世界上最龐大的轟炸機所需要麵對多少困難)到六月底哈飛先拿出了三種設計方案(實際上是三個設計小組的方案這是飛機廠內部競爭的結果)其中一種方案采用六台“狼鳩”所使用的動機幾乎就是將“狼鳩”等比例放大然後再多裝兩台動機的改進型號。另外一種采用了四台還沒有研製成功的大功率動機。采用了大量新技術幾乎是全新的設計。第三種方案則十分前采用飛翼布局使用六台動機作為動力其設計指標甚至可以橫越太平洋對美國本土進行轟炸!結果海軍技術辦公室選擇了第二套方案第一套太保守第三套太前隻有第二套方案才能在有效的控製住技術風險的情況下。讓新的轟炸機儘快的飛起來。
兩家飛機廠迅的集中了所有的研究人員開始進行總體設計。海軍裝備技術辦公室提出的要求是在年底前拿出第一架樣機不過這個計劃並不現實。一種全新的而且有太多技術創新(比如全封閉是氣密座艙。大功率渦輪增壓動機電動炮塔自動駕駛儀自動轟炸儀高精度陀螺儀地形導航係統)幾乎不可能在半年之內解決掉這些問題的。
對日戰略轟炸中最重要的其實不是轟炸機載兩噸炸彈能夠飛行到18oo公裡外投彈的“狼鳩”實際上已經足夠使用了問題的關鍵是在彈藥上。如果沒有充足的燃燒彈供應。那麼對日轟炸就隻能是兩天打魚三天曬網難以迅取得成效。因此在保證轟炸機的生產研製之外彈藥供應成為了最重要的項目。
當時帝國海軍有十家彈藥工廠分彆為海軍炸彈魚雷炮彈槍彈以及一些特殊的彈藥。這其中有五家工廠在製造炸彈並且都已經投入到了燃燒彈的製造工作中來。另外五家工廠也在迅擴大規模(帝國不缺乏人力至少在戰爭期間是不缺乏人力的)準備生產炸彈與燃燒彈。僅八月份一個月這些工廠就生產出了12萬噸燃燒彈足夠2ooo架轟炸機飛六個架次了。而九月份燃燒彈的產量提高到了18萬噸十月份為22萬噸十一月份為26萬噸十二月份達到了創紀錄的34萬噸。這麼多的燃燒彈源源不斷的被送往前線讓轟炸機部隊再也不需要為“斷糧”的事情愁了。
海軍拿到新增撥款之後的好處很多當然其他方麵也沒有耽擱。
“隼”式戰鬥機已經開始大批量生產沈飛一共有三條生產線一年可以製造至少3ooo架戰鬥機而哈飛也建造了兩條戰鬥機生產線南飛也在建造戰鬥機生產線。最後海軍的指標是必須要有十條戰鬥機生產線達到每年為海航至少補充一萬架戰術飛機的能力(當時戰鬥機的生產線與海航戰術飛機的生產線並無太大的區彆)而到七月的時候海航的六支航母艦載機大隊都得到了新的“隼”式戰鬥機。
新的轟炸機也在七月份的時候完成了試飛這實際上是帝國海軍艦載航空的第三批轟炸機。早在“禿鷲”研製成功的時候沈飛就開始著手用“禿鷲”所使用的動機來研製新的俯衝轟炸機與魚雷轟炸機(海航一直堅持要求艦載機部隊使用統一的動機以減少後勤負擔而這被證明是一種很好的策略)結果這兩種轟炸機才製造了部分樣機準備做試飛試驗的時候日本艦隊就完蛋了。“翠鳥”與“魚鷹”被證明是可靠的轟炸機所以海航就沒有采購這兩種轟炸機。在“隼”服役之後海航下達了新的研製任務要求以“隼”所使用的“風16”22缸大功率動機為基礎研製新的轟炸機。
因為當時沈飛還在繼續修改“隼”式戰鬥機的一些技術缺陷還要集中力量製造“狼鳩”研製新轟炸機的動機。所以兩種新轟炸機(機體)實際上是分彆由南飛與哈飛研製的。
南飛負責的是俯衝轟炸機。這種新轟炸機被命名為“射水鳥”使用了“風16”動機(限製了最大功率)采用了經過改進的機體大量使用了鋁合金材料並且對機身進一步加強提高了俯衝轟炸的性能。最大的特點是轟炸機的腹部與背部各有一塊巨大的減板這樣轟炸機可以在儘量低的高度上投彈然後改出俯衝。
哈飛負責的是魚雷轟炸機。這種新轟炸機被命名為“海雕”使用的也是“風16”動機(同樣被限製了最大功率)哈飛沒有利用沈飛之前的研究成功(實際上“射水鳥”就是在沈飛上一種轟炸機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幾乎是全新研製。同時哈飛在設計上已經考慮到今後采用更大功率的動機所以留有一定的改進餘地。“海雕”能夠成為一代名機這與哈飛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的改進有很大的關係。這種一直奮戰到戰爭結束的魚雷轟炸機也成為了二戰期間世界上最好的魚雷轟炸機特彆是其采用了更大功率地動機之後其性能非常優秀。
兩種轟炸機的研製以及初期試飛工作在九月份就已經完成了但其生產計劃卻推遲到了年底。原因隻有一個。沈飛的“風16”動機幾乎全部給了“隼”式戰鬥機能夠給轟炸機的很少。而沈飛的大部分動機製造能力用在了轟炸機上所以能夠給海軍戰術轟炸機的動機數量很少。
可以說。23年是海軍航空兵(包括了戰略打擊部隊)的春天隨著新式戰機6續服役以及大量的飛行員的加入帝國海軍航空兵在這一年完全恢複了元氣並且達到了鼎盛狀態。後來當太平洋上爆了更為殘酷的戰爭時正因為帝國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航空兵所以帝國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除了海軍航空武器方麵之外帝國海軍艦隊得到的好處也不少特彆是在新戰艦的建造方麵。帝國海軍幾乎在這一年之內就恢複到了戰前的水平(戰艦總噸位)這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帝國海軍的第三種航母。
“長江”級航母被證明是很可靠的航母其性能比“皇帝”級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不管是航空作戰能力抗打擊能力還是航海性能各方麵都很優秀。當然這隻是相對的優秀海軍也很快就現了“長江”級航母的問題。所有的問題被總結出來之後。都落到了一點上那就是排水量太小過小的艦體難以滿足所有的要求。結果“長江”級航母也就隻建造了四艘(當時帝國有四個造船廠可以承建航母)海軍就沒有再下訂單了要求四家造船廠立即拿出新的設計方案來要求得到更好的航母。
新航母的設計工作在23年初就已經完成先確定的排水量(輕載如無特彆說明都指三分之一燃料時的輕載排水量)為2oooo噸。海軍很快就否決了這個方案因為這隻比“長江”級增加了3ooo噸而已性能提高並不明顯。三月份第二份設計完成排水量提高到了28ooo噸海軍仍然感到不滿意。到六月初第三份方案才被確定下來排水量增加到了32ooo噸滿載時達到365oo噸。海軍采納了這一方案並且要求迅完成設計工作儘快開始新航母的建造。
這種新航母被命名為“湖”級。其實從命名上就能看出帝國海軍對航母的重視了。之前隻有戰列艦能用“江湖海”來命名而從“長江”號開始這些名字用到了航母上這表明海軍已經將航母當作了頭號主力戰艦。
設計工作在十月中旬完成海軍對新航母的各項指標都很滿意。接著四家造船廠幾乎同時開工建造頭四艘航母在四家造船廠同時鋪設了龍骨。按照海軍提出的要求第一批四艘航母必須要在24年年底之前加入帝國海軍的戰鬥序列在生產工藝熟悉之後新航母的建造周期將縮短到十個月(後來甚至達到了八個月一艘的水平)海軍還在籌建另外兩家造船廠爭取能夠同時開工建造六艘航母(實際上後來四家造船廠各新建了一個大型船塢帝國海軍可以同時建造八艘航母)除了新航母之外“李靖”級大型防空巡洋艦的第九艘也就是“長孫無忌”號也在六月完成了棲裝。從“長孫無忌”號開始後16艘大型防空巡洋艦的排水量增加了15oo噸(滿載時增加了2ooo噸)加長了五米將12o毫米高射炮改為了8o毫米高射炮(後期開始使用嚇彈)其他防空火炮的數量也有所增加整體防空戰鬥力加強很多。另外戰艦上的關鍵部位(特彆是機艙)得到了更好的裝甲保護增強了戰艦的生存能力。
新的大型防空巡洋艦也在設計之中而新建造的“河”級重巡洋艦(這又打破了帝國海軍的命名規範)也在成批量的建造之中。潛艇驅逐艦海上巡邏機這些都成批的離開製造廠加入帝國海軍的戰鬥序列。大量優秀的軍人也在走出訓練營學院兵營加入到帝國海軍中去。
23年(唐曆公元1941年)是帝國海軍的春天。帝國海軍能夠在這一年內獲得如此多的戰艦戰機原因隻有一個帝國已經完成了戰爭動員。帝國的戰爭潛力在22年年底就開始爆全方位的戰爭動員在23年年初就完成了。隨著帝國潛力的爆這台巨大的戰爭機器開始全運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