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他沒吭聲。
因為他非常清楚,這個時候若是多言,對他沒有什麼好處。
張靜一自然在這個時候開始謙讓。
天啟皇帝此時滿心驚奇地道“張卿,這黑麥,你是如何得知世上竟有此神物的”
“因為從前我們的觀念錯了。”張靜一斬釘截鐵的道。
“觀念錯了”天啟皇帝詫異的道。
那朱由檢更是開始津津有味地聽起來。
張靜一點點頭,接著道“在從前,我們的觀念是,我中原便是天下,周邊雖有些許藩國,可這些都是天下的邊邊角角。哪怕是鄭和下西洋,一路向西,至昆侖州,見識過天下廣袤,我大明依舊還存此觀念,所謂天下,無非九州而已。”
“可是天下當真隻有這九州之地嗎我大明的物產,當真是無所不有嗎陛下,這天下太大太大,以至於連我大明,也不過是偏居於一隅之地,天下的人種也是多如牛毛,這普天之下的物產之豐,乃至於連我大明,也未必能有。那些對我大明而言,有巨大利益處的物產,我大明視而不見,聞所未聞。這樣下去,怎麼可以呢”
頓了一下,他繼續道“就說這黑麥,也是臣派人四處打探,這才得知的東西,陛下可知,此物的原產地,距離我大明有多遠嗎”
天啟皇帝顯然沒什麼耐心,便立馬道“你彆賣關子”
張靜一道“有上萬裡之多,萬裡之外,也有一處地方,居於極寒之地,可那裡照樣也有無數的人繁衍生息,他們依靠這黑麥進行耕種,將這黑麥,當做他們的食物,他們先是一個村落,繼而養起了一個城鎮,而後建立起一個個的國家。所以臣才以為,大明若要中興,效仿那光武是不成的,而是應當著眼於四方之地,要令陛下的恩澤,真正遠播至萬裡之外。同時,大量了解天下諸國,不但要知其國,還要了解各國的物產,從而使其為我大明所用。”
“一個黑麥,便可解決我大明無數耕地的問題,那麼其他的呢不說其他,便說前些日子,臣從呂宋等地大量收購來的一物,此物名橡膠,有了這橡膠,卻有了大用,臣為了囤積,花費了重金,到現在陛下還沒有報銷不,臣的意思是若是將這橡膠,引種至兩廣、瓊州等地,則使我大明又可受益無窮。”
這番話,若是從前說出來,大家可能嗤之以鼻。
可今日說出,卻令人遐想。
天啟皇帝此時更是心馳神往,是啊,若是再有一個黑麥這般的東西,又不知可以解決多少問題了
於是天啟皇帝道“既如此,那麼你以為該當如何”
張靜一自也是早有一番考量,於是道“成立探險隊,向極北之地,或者一路向西,亦或者通過海路,至大洋彼岸,去了解天下各處的風土人情,這一點臣以為可以交給錦衣衛來辦,隻是要探險,非大智大勇之人不可,如若不然,誰能經受如此苦楚,因此,必須給與厚賜。”
“那麼此事便交你來辦了。”顯然,天啟皇帝對張靜一有著天然的信任感,他接著道“朕不吝賞賜。”
說著,他看向朱由檢,終於是兄弟,見朱由檢落魄如此,便感慨道“信王受苦了,天潢貴胄,卻如農人一般耕種,所謂身體力行,便是如此。信王此番也立大功,可想要什麼賞賜”
朱由檢則是一臉認真地道“陛下,臣弟不要賞賜,隻求一樣東西”
天啟皇帝道“你但說無妨,朕什麼都舍得給。”
朱由檢道“就讓臣弟繼續留在遼東,推廣黑麥,這黑麥的習性以及培植,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現在隻知可以耕種,可是如何將其推廣開,能否通過不同的地質和氣候,培育良種,以此增加產量,卻是大問題,臣弟願留遼東,畢一身之力,做好這些微之事。”
說實話,隻見過有人想要黃金和爵位的,但是似朱由檢這樣,拚了命想要去吃苦頭的人,卻是聞所未聞。
天啟皇帝一時無言,答應不是,不答應也不是。
他隻好長歎一口氣,道“這件事,你需問張卿,張卿才是遼東郡王,鎮守遼東,他若是接受準你去再說。”
朱由檢便看了張靜一一眼。
他對張靜一的心態,此時心裡隻有欽佩,因而認真地道“張兄弟意下如何呢”
張靜一苦笑道“若是殿下肯去,我是求之不得,隻是遼東苦寒。”
朱由檢想也不想的就立馬道“正是因為苦寒,所以才需有人做表率,孤王打算在旅順、錦州、沈陽、寧遠、還有科爾沁置幾處屯田所,各屯田三千畝,再帶人去更北的地方”
“據聞建州女真、野人女真還有東海女真發源之地也甚是苦寒,尤其是東海女真,孤王聽聞那裡,幾乎寸草不生,四季大雪,孤王想在那裡也試一試。”
張靜一心裡想,那地方臥槽,這朱由檢是瘋了嗎,再弄下去,隻怕他要去白令海峽種黑麥了。
不過從前張靜一見這朱由檢,是真將他當傻子來看待的。
畢竟,先入為主嘛
可現在,張靜一卻有些欽佩了。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