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
大明門開了。
天啟皇帝從大明門出來。
鑾駕一到,眾臣紛紛行禮。
隨即,所有人便尾隨著鑾駕,朝著早已預定好的方向去。
天啟皇帝端坐在鑾駕中,偶爾聽到後頭隨駕的大臣在竊竊私語。
於是天啟皇帝便召來了魏忠賢,詢問道“後頭在說什麼”
魏忠賢的呼吸有點急,他一麵小跑著,確保自己和鑾駕齊頭並進,一麵道“陛下,大臣們在議論新政呢,還有議論遼東郡王呢。”
天啟皇帝便不免好奇道“這又怎麼了”
魏忠賢苦笑道“倒沒什麼,隻是聽說張老弟張老弟他一點也不顧念災民,一意孤行。”
天啟皇帝皺了皺眉道“張卿不顧念災民”
魏忠賢便道“是啊,方才孫閣老奉勸他,說是關中發生了大災,國家現在是左右為難,不知該不該賑災,又說起賑災所費的損耗十分驚人,對此擔憂,結果張老弟卻說,不容商量,這都怪損耗,與他的新政何乾。大臣們都在低聲議論,說是張老弟不顧大局,為了新政,已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天啟皇帝就道“是啊,朕也覺得張卿沒什麼錯,這些人嗬”
魏忠賢立即道“奴婢也是這樣想的,這些人呸”
鑾駕出了城,便到了城郊。
再沒走多久,便到了新區了。
新區的占地很廣,這裡的絕大多數人都是當初關中來的流民,當初為了安置他們,張靜一可是花費了不小的功夫,而如今,這裡已居住了數十萬人,屋宇連綿,道路呈田字形延展開。
細細一看,這地方似乎散發著無窮的生機,雖然有幾處街道被封鎖,沿途都是禁衛,可從沿街數不清的鋪麵,卻也可看出這裡的繁華。
這裡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乾淨和整潔,哪怕是遠遠圍看的路人,雖然穿的乃是布衣,卻也顯得衣冠楚楚。
許多人的氣色,顯得都不錯。
這裡的人,許多都分到了田地,有了足夠的田地,家裡勞動力也充裕,便可確保自己不餓死,於是有不少人到街上來做一些小買賣的,亦或者是來務工的,很多人都略微讀過了一些書。
有了一些文化,又有見識,不愁吃,便開始注重儀表了。
哪怕是再窮的,也努力將自己梳洗得乾淨一些。
不過此番,張靜一顯然不是領著大家來看新區的。
可即便如此,不少大臣到了此地,還是有不一樣的感受。
因為京城的格局,本是分為皇城、內城和外城還有城郊,皇城不必說,內城住皇親國戚,外城住商賈和京城的百姓,外城則是三教九流,什麼人都有,大多數人按理來說,都該衣衫襤褸。
可這裡的風貌,分明卻更像是內城,連沿街,都載種著許多的樹木,此地的商業,甚至連東市和西市都不能相比。
一方麵是吸引了許多的人口,另一方麵,則是管理得當,大家願來。還有最重要的一方麵,則是這裡的人,往往消費力比其他地方更高一些。
畢竟人滿足了吃喝之後,手裡有餘錢,便敢於采買一些東西,一些在東市、西市都未必能有多少主顧的商鋪,在這裡反而顧客盈門。
天啟皇帝一路看過去,也不禁嘖嘖稱奇,眼中泛著欣賞的流光。
不過等穿過了新區的核心地帶,這裡便見一條青石板的道路,一路延伸至荒野。
走在這荒野裡,天啟皇帝不免在心裡嘀咕起來,張靜一這是買什麼葫蘆呢怎麼跑這兒來了,這裡連人煙都沒有呢
坐在乘輦上,又足足過去幾炷香,終於,眼前總算豁然開朗起來。
卻見前頭,掛了一個個警告的牌子軍事重地,禁止通行。
甚至,還可看到有穿著灰色大衣的人,背負著火銃,在此巡邏。
再往裡終於地方到了。
天啟皇帝帶著十二分的好奇心下了鑾駕,隨即張靜一便迎了上來,笑著道“陛下,這一路辛苦了。”
“你的大寶貝呢”天啟皇帝直奔主題道“怎麼還不掏出來給朕瞧瞧”
張靜一便笑吟吟地道“就在裡頭陛下一看便知。”
於是天啟皇帝便往張靜一的視線抬頭看過去,隻見遠處似乎有一個很大的作坊棚子,規模看著很大。
而挨著這作坊棚子,便可見一排排的屋宇,而且越往裡,似乎禁衛越是森嚴。
第三章送到,求月票。還有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