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子與高興武雙雙被杖斃了。
周行卻因為找回玉如意有功,得到了皇後娘娘的獎賞。
萬壽殿內,淳安帝盛怒之下,將手中奏折狠狠砸在了書案之上。
“豈有此理!朕正欲派人出使怒卑,而怒卑卻再次出兵犯境,真是以為朕不敢北伐嗎?”
“皇上息怒,保重龍體。”
閔瑞在一旁諾諾說著,偷眼看去,淳安帝氣得臉色都變白了。
“傳朕口諭,宣震允進殿見朕。”
閔瑞一聽,皇上這是真怒了,喚宣王進殿便預示著要開戰了。
還未等閔瑞挪步,殿外值守太監進了殿內,稟道:“皇上,寧王求見。”
淳安帝喘了幾口粗氣,將手一揮,“準見。”
閔瑞見淳安帝未再有所明示,便彎身站在了淳安帝身旁。
寧王進了殿內,躬身道:“兒臣參見父皇。”
“震軒,你來見朕,可是出使怒卑一事?”
“正是此事,兒臣舉薦刑部侍郎王軾為使……”
淳安帝冷哼了一聲,打斷了寧王的話,順手將書案上的奏折遞給了寧王。
“你看看這個,邊北八百裡加急,怒卑已經出兵犯境了。”
寧王驚頓一下,上前幾步,雙手接過了奏折。
“依朕看來,此次出使已無意義,朕已決定出兵北上,討伐怒卑。”
寧王將奏折輕輕合上,緊眉道:“父皇,怒卑之所以屢屢犯境,正是因為我朝自父皇登基以來,勤於內治而少於外交。兒臣並不反對出兵北伐,但兩兵交戰尚需先禮後兵,若能化乾戈為玉帛,省卻兵馬相見,豈不更好?”
“那隻是你的一廂情願,怒卑已經出兵,朕若再派人前去談和,豈不有損國威,反讓天下百姓以為,朕真得怕了他們。”
寧王淡淡輕笑,繼續勸說道:“父皇乃天下國君,我朝乃華夏大統,誰怕了誰百姓心中自有評判。兒臣以為,君當以民為主,愛惜百姓才是百姓心中的千古明君。”
淳安帝沉思了片刻,寧王說得不無道理,可現下這種局麵,議和會成功嗎?
“震軒,在朕心中,一直都想與怒卑一族議和。可事到如今,你覺得我們前去議和,怒卑會答應嗎?”
“父皇,兒臣不知。但兒臣知道,此後我們再出兵北伐,便可順應民心,師出有名。”
淳安帝輕輕點頭,一挑龍眉,舒開了麵龐,“震軒,你認為此去議和,咱們有幾成把握?”
這個問題顧衝就曾經問過寧王,如今淳安帝再次問起,寧王此時回答,底氣明顯足了很多。
“若是王軾獨自前去,議和隻有一成的把握。若是父皇準許顧衝隨之前去,那便有三成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