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會不會太冒險了?”約瑟夫有些遲疑。
“不,約瑟夫。”夏爾回答:“按我說的做,你要考慮的是如何利用手裡的資金擴大產能,用最短的時間儘可能多的生產出合格的產品。”
“如你所願,夏爾少爺。”約瑟夫坐直了身子,似乎這事已超出了他所能承受的範圍:“我會按你說的做。”
約瑟夫猜測,夏爾少爺是個將軍,他應該是知道戰爭的發展方向,因此才選擇這種看似冒險激進實則是把握住商機的方式。
接著夏爾又交代:“但生產的裝備存在倉庫裡不能讓美國人知道,尤其是美國軍方。”
這一點約瑟夫可以理解,這是資本家常用的手段,俗稱“饑餓營銷”:人為的營造商品緊缺的假象以此抬升價格,再以高價忽然傾銷實現暴利。
約瑟夫不知道的是,事情遠不像他想的那麼簡單。
夏爾的邏輯很清晰。
此時美國人自己都以為他們不會參與到這場與他們無關的戰爭中,因此美國軍方隻會小批量采購。
就像約翰遜上校說的那樣,他們會給夏爾一個“最低采購量”以保證夏爾的兵工廠不會倒閉。
這樣做看似給夏爾很多優惠政策,實則是把夏爾的軍工廠不死不活的吊著,直到美國人學會了所有的技術並培養了一大批工人和技術人員。
但他們沒想到的是,夏爾恰恰是利用他們這種心理。
談“最低采購量”時,夏爾可以借此抬高價格:
“什麼?隻采購1000支?”
“量太小了,這可是步槍,在歐洲戰場上隨便都是幾十萬支,還搶著要!”
“10000支也不行,不夠歐洲的零頭,利潤還不夠買機器建廠房。”
“15000支……行吧,不過要以雙倍的價格,否則我們根本沒有盈利空間!”
……
美國人計算,這話說的也對,不能讓夏爾就這樣破產走人了,於是協議就這麼愉快的達成了。
不隻是步槍,其它所有裝備都是類似情況。
美國軍方以為自己占了便宜,他們用極小的代價獲得與歐洲戰場同款的先進裝備,還有技術、戰術等,許多東西都是花錢都買不到的。
然而,有一天他們忽然知道要參戰,情況就是另一個樣子了:
“我們需要10萬支步槍,馬上就要!”
“什麼?產能不足?”
“我們加錢,越快越好!”
……
於是,大量裝備就以高出正常價數倍的價格送到美國大兵手裡,而且絕不隻是“10萬”。
(上圖為1917年時的美軍。美軍1917年時隻有13萬人,決定參戰後僅一年時間就迅速擴編到400萬,其中有超過200萬軍隊投入西線戰場。圖中可以看出裝備極為簡陋,之後美軍緊急配發了數十萬頂法軍或英軍頭盔)
夏爾製定的發展方向,針對的就是美國軍隊這種短時間擴編導致各種裝備奇缺的時間段。
到時不隻是步槍、手榴彈、子彈這些裝備,就連生產軍裝的布料以及水壺、藥品等價格都會蹭蹭上漲。
美國人想宰夏爾這隻“羔羊”,卻怎麼也沒想到會反過來被夏爾狠狠的薅了一把。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