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暴雨梨花孤燈下
歡迎關注,放入書架觀看,後麵更多精彩
郭襄道:“烏閣主你打聽出來什麼?”
烏托邦道:“我也沒打聽,隻是猜測的。我來到鏡花城,覲見太平王,看到曆代太平王的畫像和生平經曆,這才知道,第一代太平王就是老祖的外孫。而老祖的女兒在老祖離開鏡花城前就離開了人世,所以老祖才離開鏡花城。”
郭襄道:“原來如此,但那外孫到底也是老祖的後人,為何老祖不派人去鏡花城通知?”
烏托邦道:“當年先祖六人也疑惑不解,雖是外孫,但也是老祖唯一的親人,老祖為何寧願讓以後未知的弟子接掌鏡花水月,帶領塑方軍逐鹿中原,爭奪天下,而不是親外孫?”
郭襄也是疑惑道:“是啊,我外公也隻有我娘一個女兒,聽說他也不喜歡我父親,不過外公去世後,遺產仍是留給了我娘。”
停了片刻,又道:“可惜我爹娘都不要外公的遺物,後來都給了我師叔,也就是我外公的徒弟了。是不是老祖的女婿外孫也不稀罕老祖的遺物?”
烏托邦道:“自然不是,爭奪天下的機會,不是人人有機會能得到的。二百多年來,我們六大門派一直不明白,直到我看到第一代太平王的畫像時,我才明白,老祖為何不認這個外孫的。”
郭襄問道:“為什麼?難道這個外孫長的很醜不成?”
烏托邦搖頭道:“自然不是,因為這個外孫竟是一個西域人的模樣,還是特彆西邊的西域人,長鼻凹目卷發,身材高大,一點都不像是中原人。我猜測老祖的女兒嫁給了一個西域胡人,生下孩子自然是西域胡人血統。老祖身為中原人,自然不想異族人統治中原。所以才不給外孫女婿兵符和令牌,並要他們起誓,有一天有人手持令牌與兵符,就讓塑方軍將士跟隨他重返中原!誓言就刻在鏡花城王宮前的一塊巨石上。鏡花城原先由塑方軍將士所築造,雖也有不少西域人,但大多都是中原人,老祖的女婿和外孫自然不敢違抗。”
郭襄道:“我在東城內外看到的漢人,原來都是塑方軍的後代!那為何還要分南城、西城和北城,還不能互通,這是為什麼?”
烏托邦“唉”的一聲,歎息道:“以前的鏡花城都是塑方軍後代,大多是漢人,經過了二百多年,現在已沒有鏡花城了,隻有太平城。或者說以前的鏡花城就是現在的東城。其他三城裡都不是漢人,而是各種各樣的西域人,他們從南西北各地而來,依次住在南城、西城和北城中!可能其他三城也是他們所築建的。四城的人均不相同,為避免引起紛爭,才不讓四城互通的。隻有從王城才可以到四城去。而且塑方軍後人不願意與其他各色人雜居生活在一起,所以至死也不願意去其他三城,更不願意與其他三城人交往。”
郭襄聽了,又是疑惑又是好奇,問道:“這裡不是與世隔絕嗎?其他人怎麼進來的?”
烏托邦道:“這裡並不是與世隔絕,都有道路與外相通的,就像我們從西昆侖山到這裡一般,雖然難走,但還是有路。隻有西昆侖山通往這裡的道路最是隱蔽,想來是害怕中原王朝大軍發現。其他三城通往外麵的道路就沒那麼隱蔽了,不過很是陡峭,都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最主要一條道路,則是太平城西邊的一條大峽穀,許多西域人都是從那裡進入太平城的。現在蒙古人勢大,不僅中原被占領,就是西域、波斯、大食,還有北邊等地,都被蒙古人占領,許多胡人不願受蒙古人統治,有的也逃到這裡。這裡很安全,也的確如世外桃源一般。不過最近聽聞外麵伊爾汗國的蒙古人入侵過幾次這裡,但都被大峽穀攔住。大峽穀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隻要數百人扼守大峽穀,就是再多的蒙古人也攻不進來。”
郭襄心道,可能與四川劍門關相似。郭襄遊曆過劍門關,在那裡幫抵抗過蒙古大軍。
烏托邦又繼續道:“可能那些西域人湧入太平城之後,慢慢築建了南西北三城,於是太平城也分開管理。但漢人已經占不了多數了。”
郭襄若有所思道:“是不是太平王是西域人,故意讓西域人進來,好製衡漢人的?”
烏托邦道:“的確有這個可能。”
郭襄道:“怪不得東城那幾人提到其他三城,麵露不屑之色!”
烏托邦道:“郭姑娘,等你揭開貂裘長袍,我帶你去其他三城看看。”??
郭襄點頭道:“也好。”然後又道:“那當今太平王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們會遵守誓言嗎?”
烏托邦道:“應該會,當我找到鏡花城以後,隻有定東侯很是高興,其他三侯並不在意,我手持老祖令牌幾次要見鏡花城主,可是他們說這裡沒有鏡花城主,隻有太平王,我隻好接受,說找太平王。可是三侯總是找各種理由拖延,說太平王沒有時間。過了一個多月才見到太平王,他更是反應平淡,不願搭理。我說出老祖遺言,以及老祖外孫發的誓言,還有巨石石刻作證,太平王才我找征西侯和望北侯商量相關事宜,而不是定東侯。我要求太平王派人去接主公前來,他們準備許久,才派出使者,並不要我去,而是留在這裡商議出兵之事。以至於使者不識得主公,隻認識兵符,才接到上官一劍等人前來,這一切都是我的過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