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關於楊業在正史部分的內容我們暫告一段落,現在我們來說點彆的東西。我先在此聲明:這裡麵夾帶有私貨,畢竟我當初決定寫宋史就是因為《楊家將演義》裡麵對潘美的極致抹黑。
我們之前所說的是正史裡麵所記載的有關於楊業之死的前後經過,現在我們來將正史和小說裡的人物和事件做個分析比較。
一,害死楊業的罪魁禍首王侁在小說裡沒有這個人設,甚至可以說連他的影子也沒有,這是為什麼?對於這個問題,我見過讓我覺得比較合理的一種解釋是這樣的:小說故事需要有性格鮮明的主角,而且得一正一邪,另外這個反麵人物還得身份夠高、官爵夠重才能吸引讀者的眼球繼而占領市場最後為作者本人贏得聲名和利益。王侁的影響力在這些方麵都達不到要求,但潘美卻是完美地符合了這些要求。
於是乎,熊大木這個偉大的文學家便稍動手筆將潘美的名字裡加了一個“仁”字變成了潘仁美,大反派就此登場。至於王侁,也許熊先生和他們王家有什麼淵源,本著為尊者諱的原則,熊先生完美地在民間將這口楊業之死的大黑鍋給安在了潘太師的身上。
二,在小說裡楊業的全部七個兒子都參戰了,有好幾個都死得極其慘烈和壯烈甚至是被潘仁美給直接下令殺死的,但這純屬無中生有的扯淡行為。發生在北宋雍熙三年的這場北伐之戰,跟隨楊業出戰的是他的長子楊延昭和另一個兒子楊延玉,楊業的其他五個兒子並未隨父出征,而且此戰隻有楊延玉一人戰死。楊業有七個兒子倒是真的,但一家父子八人全部戰死於沙場這種事不是發生在楊業父子的身上,而是發生在北宋覆滅南唐的時候,當時南唐將領李雄連同他的七個兒子在與宋軍的交戰中全部壯烈戰死。
這裡順便說一下楊業的這七個兒子,除了戰死的楊延玉和他最有名氣的兒子楊延昭,他的另外五個兒子分彆是: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七人之中,唯有長子楊延昭繼承了其父的衣缽並在後來成為抗遼戰爭中的一位威震塞外的名將。“楊六郎”這個稱呼就是邊境那頭的遼國人給他取的,不是說他在家中排行老六,而是遼國人認為北鬥七星中的第六顆主鎮幽燕之地,而在曆次的抗遼戰爭中戰功彪炳的楊延昭就是那顆星辰的人間轉世。
三,潘家一門在小說裡可謂是全家皆壞種,集體都該死。除了讓人恨不能生啖其肉的國丈潘太師,潘仁美的兒子潘豹也是囂張跋扈,完全就是一個十足的惡棍流氓,屬於那種活在世上簡直就是浪費空氣和糧食的人,而潘仁美的女兒潘皇後也是個壞女人。
這些同樣是在扯淡。在小說裡潘仁美是太宗皇帝的老丈人,但現實世界裡潘美直到自己死的那一天也不是什麼皇帝的老丈人,他確實有個女兒嫁給了後來的皇帝——宋真宗趙恒,但趙恒還隻是一個王爺的時候她就死了,年僅二十二歲,她是在趙恒登基之後才被追封的皇後。潘美和趙光義是兒女親家倒是真事,但趙光義的兒女親家多了去了。
至於潘豹,這純粹就是熊先生憑空虛構出來的一個人物。客觀地說,潘美的那些兒子以及他的後代遠比楊業的子孫成器。當然,楊延昭除外。
總之,我不能理解熊先生為什麼對潘美會懷有如此之大的怨氣甚至是戾氣,他不但要抹黑潘美,而且還要把潘美的兒子寫成魔鬼,就連潘美的那早逝的女兒也要被他給妖魔化。說到底,潘家與你熊家到底有何等仇深似海的過節?熊先生作為一個肚子裡還算有些見地和墨水的“文人”,毫無下限至這個境界也實在令人歎服。當然,古往今來比他還沒有下限的下流文人其實也是多了去了。
四、《楊家將演義》的結局最是滑稽。潘仁美最後是被開封知府寇準給拿下的,而且是直接處死。那麼來看看曆史的真相,潘美死於公元991年,寇準當開封知府是在公元1000年,這人怎麼殺?讓寇準扛著鍘刀穿越回去殺嗎?
以上種種隻想表達一個意思,那就是熊大木先生以小說的方式和形式去寫了一個在曆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但裡麵的內容大多是拜其豐富的想象力以及其對險惡、歹毒乃至是變態心理的極深領會和鑽研所成。
也許有人會說,小說而已,民間傳說而已,故事演義而已,沒必要太過當真。而且,人家熊老師又沒說是潘美害死了楊業,人家說的是潘仁美,你沒事乾嘛老往那上麵套?
那麼請問:如果你是潘美,如果你是潘美的後人,或者如果你姓潘,如果你的同學、朋友或同事拿你的這個姓氏以及潘仁美這個人設來跟你逗樂,或是打趣,或是玩笑,或是揶揄,你會怎麼想?
如果潘美真的如秦檜一樣坐實了惡人的罵名倒也無所謂,可問題在於他不是那樣的一個人,他是當時國人心目中為國家統一大業做出過巨大貢獻且後來又在邊疆為國戍邊抗擊遼軍的英雄,可在其死後數百年卻要背負殘害忠良甚至賣國通敵的惡名。這何止是在憑空捏造?這完全是在對一個本是國家英雄和功臣的人物進行黑化和汙名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