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州失守後,宋朝的君臣不管是出於真心還是出於表麵工夫都表現出了足夠的痛心和悔恨以及對李繼遷的巨大憤怒,但同時他們深知宋朝無法扭轉西北當前的局勢。因此,在為靈州的陷落而集體默哀之後,宋朝的反應不是立馬前去收複失地,而是默認了李繼遷對靈州的占領和控製,宋朝甚至開始積極防範李繼遷接下來可能會有的軍事行動。關於這一點,我們從宋朝在這時所做出的最新軍事部署上就能夠看得一清二楚,詔命:王超退回到京兆府(今陝西西安)擔任永興軍駐泊都部署,石普為副;康繼英為慶州駐泊鈐轄;秦翰為環慶、涇原兩路鈐轄;王漢忠為邠寧、環慶兩路都部署。
宋朝如此規格的布防已經差不多是將李繼遷與遼國的威脅相對等了,趙恒和他的當朝大臣們也因此而被後世之人所深深鄙視:一個土匪頭子李繼遷就把你們嚇成這樣?真的是一群軟蛋啊!你們為什麼不去奪回靈州?那裡有宋朝唯一可以馴養戰馬的牧地,那裡是宋朝製約李繼遷謀奪河套平原甚至是進取河西走廊的屏障,如果重奪此地並牢牢地控製住它,那麼宋朝往後怎麼會鬨馬荒?戰略地位無比重要的河西走廊以及富庶一方的河套平原又怎麼可能會被後來的西夏所占據?你們真的是目光短淺!你們的所作所為真的是禍貽子孫!
這應該就是當時的很多人以及後世很多人的觀點和感受,最初讀到這段曆史時我也同樣如此,可是我在這裡還是想再次提到李沆的那句話:繼遷不死,靈州終不能守。宋朝保住靈州的唯一辦法就是在當地屯駐大軍,而且有鑒於李繼遷現在的實力,宋軍的兵力至少得是三到五萬之間。
好了,兵派過去了,糧食呢?李繼遷已經搶過兩回了,那他為什麼就不能有第三回和第四回呢?或許有人會說,宋軍可以在當地屯種軍田啊?如此這般糧食問題不就解決了嗎?好吧!就算能夠在當地開墾出可以耕種的土地,可每到長苗或其他關鍵時節李繼遷就派個一兩萬人趁夜百裡奔襲,然後在你的田地裡遛幾圈馬,然後拍拍馬屁股走人,你又能拿他怎麼辦?
多餘的話就不說了,以上其實都不是宋朝最終決定徹底放棄靈州的原因,那真正的原因在哪兒?試想一下,如果宋朝這時候沒有遼國這個死敵和勁敵,那宋朝會對靈州的失守如此忍氣吞聲嗎?沒錯,這背後的原因其實都是因為遼國人無時不刻的威脅所致,因為一個靈州而導致宋朝國力大損值得嗎?如果在此囤積重兵並與李繼遷長期對峙抑或鏖戰從而被遼國人在河北形成突破繼而危及開封導致國家陷入的生死存亡的險惡境地,那靈州是否就成了大宋帝國的掘墓人了呢?
恕我直言,那些在這件事情上對趙恒和宋朝大肆譏諷乃至是咒罵的人都是鼠目寸光之輩,隻是盯著李繼遷在看待問題,完全把北方的遼國當成了空氣。事實上,此時的遼國正用一把刀頂在宋朝的背後,在這種情況下你不顧一切地伸手去打臉上的蚊子,此何其蠢也!
總之,對靈州的放棄是宋朝客觀上被逼無奈的結果,而非主觀上的懦弱無能,除非宋朝擁有能夠將李繼遷所部一舉殲滅並生擒或陣斬李繼遷本人的能力和實力。可是,這麼多年了,李繼遷如有神助一般地就是打不死也拖不垮,彆說宋朝,就算遼國人親自出手恐怕這事也未必能乾得成。
宋朝這邊在為靈州的丟失而抓心撓肺仰天歎息,而李繼遷則是春風得意好不自在。在這之後,他將靈州改為西平府並在此設立自己的大本營,然後就是封官許爵謀圖王霸之業。
很少有人可以在自己贏肥了的時候懂得收手,強如李繼遷也是如此,打下了靈州,那麼他的下一個目標又是哪裡呢?他的南麵現在已經是有了宋朝的重兵在把守,那麼這片地方他覺得目前還是暫且不要去招惹為好。西麵是吐蕃和回鶻人,這些人雖然早不複當年之強悍但也不是那麼好惹的。北麵就彆說了,除了草原和沙漠就是遼國人,他再怎麼有自信也不敢同時得罪宋朝和遼國。最後就剩下了東麵——讓他一直念念不忘的麟州和府州。
李繼遷的本意是想去攻打麟州,但在整軍出發之前他決定耍了一個小花招,順便逗一逗宋朝的皇帝。他故意放出風聲說他要攻打儀州(今甘肅華亭),然後就此直接進入宋境腹地大肆攻掠。趙恒得到消息急令儀州方麵將老幼婦孺及糧草進行轉移,但儀州知州盧鑒也不知道為啥一眼就識破了李繼遷的詭計,他拒絕奉詔並說這是李繼遷的陰謀,如果他奉詔就是在示弱於敵,如此反而助長了李繼遷的囂張氣焰。事實也果然不出盧鑒的所料,李繼遷見儀州方麵根本沒有中計也隻好罵罵咧咧地率軍去辦他的正事——他帶著兩萬騎兵直奔麟州。
李繼遷到了麟州立馬圍城,曹彬的大公子、宋朝的麟、府、濁輪寨三地副都部署曹璨急令金明寨巡檢使李繼周星夜兼程率兵赴援,可當李繼周半路上被打了個灰頭土臉並跑回來報告說李繼遷這回足足帶了兩萬多人的騎兵之後,曹璨也瞬間兩眼發黑,他立即向朝廷請求援兵。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