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在趙恒從開封出發的同一天,重新集結起來的遼軍在蕭燕燕的率領下進抵大名府。
王欽若從開封出發的那一刻起就一直所擔心的事終於還是發生了,遼國人終究還是殺到他這裡來了。鑒於大名府在戰略、軍事、政治和經濟方麵的重要性以及其城內所囤積的巨大財富和軍需物資,它無可避免地成為了遼軍此時的攻擊目標。大名府在後來可是“北宋四京”裡麵的北京府,是一個人口超過了百萬的超級城市。在遼國人眼裡,他們眼前的大名府就是一隻肥得流油讓他們已經垂涎三尺的大肥羊,然而這隻大肥羊可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吃到嘴裡的。
此時的大名府可謂是武裝到了牙齒,除了它原有的城防和守軍外,王欽若到了這裡後自然得把這裡精心修複並加固一番。在遼軍到來之前,王欽若便命大名府周邊的各路軍隊迅速進城來支援他守城,如此一來,大名府要人有人、要槍有槍且還糧草充足城高溝深。但是,王欽若也並非可以就此高枕無憂,大名府實在是太大了,他把守城的士兵往城牆上一排就顯得有些捉襟見肘。遼軍可是對外號稱自己是百萬之師,無論他們采取哪一種攻城手段都足夠王欽若好好地喝上一壺。
有一個事實就是大名府不是瀛州,瀛州保衛戰為什麼能取得輝煌的勝利?這裡麵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瀛州城太小而遼國人太多。聽上去是不是迷糊?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城小,所以瀛州的軍民可以密密麻麻地把瀛州城全部擠滿,這樣就讓遼國人沒有空隙可鑽。也是因為城小,所以遼軍儘管有二十多萬人但卻無法一起上陣,而是得分批次地進攻,這樣下來瀛州每次所麵臨的攻城敵軍人數也就萬餘人的規模。兩相對比起來,大名府與瀛州的情況就恰好相反。所以,王欽若此時所麵對的壓力與挑戰其實絲毫不弱於死守瀛州的李延渥。
麵對遠方遼軍鐵騎卷起的自北而來的滾滾煙塵,大名府的所有軍民都開始變得恐懼起來。當然,恐懼是正常的,但恐懼並非就意味著畏懼,更不意味著會就此屈膝。相反,恐懼有時候反而是力量的源泉。
王欽若將城內的眾將都召集到自己的官衙內,然後就開始商討守城事宜。大名府東西南北各設一門,這四門裡因為北門正是遼軍正麵來襲的方向,所以這北門幾乎就是一道鬼門關,守北門的人自然就是任務最艱巨壓力最大的那一個。正常情況下,一般是不會有人主動申請去守北門的,除非他自認為自己有絕對的把握能夠守住北門,這一點眾人都心知肚明,可是這北門總得有人去守才行。要說這王大人這時候也真的是表現得很可愛,因為他想出了一個如何分派任務的好法子,他的辦法就是——探符,也就是將四門分彆寫在一塊木片上,然後放在一個圓筒裡,誰抓到哪個門就去守哪個門。放在現在,這就叫抓鬮。
當王欽若把這個法子說出來後,眾將是一臉茫然地盯著這位王大人,卻隻見王欽若再又不慌不急地問道:“不知諸位意下如何啊?”
這時候孫全照挺身而出,說道:“我孫全照乃將門之後,我看這個鬮咱們就沒必要抓了,諸位將軍你們要守哪裡隻管選就是了,你們選剩下的那個就是我孫全照的!”
話已至此,大家也就不好意思再客氣了。本著還是要給自己留點顏麵的原則,東門和西門這兩個距離遼軍不遠也不近的地方率先被人給拿走了。王欽若這時候也決定要表現得像個老爺們兒,他把南門給拿走了。雖然相對來說這是四門裡麵最安全的,但打仗哪有什麼絕對的安全,遼國人不按套路出牌就選擇了打南門也是很有可能的事。
王欽若的心裡開始打鼓的時候,孫全照又開口了。
“王大人,你是主帥,你得號令全軍統一謀劃,況且這大名府南北相距二十裡,到時候我們有什麼請示或者你有什麼指示需要傳達可就太耽誤時間了。為保周全,我看你還是就待在府衙裡總攬全局吧!”
王欽若用無比感激的目光望著孫全照,內心的感動無以言表,但一切儘在不言中:孫老弟,我老王代表全家謝謝你了!
有了孫全照這一番話,王欽若就坡下驢把南門分派給了彆人,而防守北門的重擔則自然落在了孫全照的肩上。一切部署完畢後,眾將各自帶兵趕赴自己的防區,而遼國人這時候也殺到了城下。
孫全照登上北門城樓望見不遠處的遼軍正朝他這邊遮天蔽日而來,守城的將士無不緊張且興奮,可孫全照這時卻下達了一個讓眾人萬分驚愕的命令!
隻見孫全照突然扯開嗓門大吼道:“來人呐!去把城門給我打開,然後再把吊橋給我放下去!”
這道命令嚇傻了北門的宋軍將士,可軍令不可違,他們還是照辦了。在另一邊,在看到城門大開且吊橋落下之後,在北門外蠢蠢欲動的遼軍也瞬間愣住了!
這誰啊?這麼囂張?遼國人看到這一幕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屈辱和憤怒,這樓上的宋軍主將明顯是在輕視他們,更是在赤裸裸地向他們挑釁。即使如此,遼軍也沒有人敢立刻策馬殺入城中,正所謂事出反常必有妖,在這種情況下誰都彆去笑演義裡的那個被諸葛亮嚇得不輕的司馬懿。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