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53年正月初六,在與孫沔和餘靖合兵之後,狄青率領的平亂大軍終於是在這一天抵達了邕州外圍的賓州。直到這時,狄青才知道陳曙不久前剛在此地敗於儂智高之手。他之前嚴令過在他到來之前宋軍不得妄動,可陳曙的行動分明是在公然違抗他的軍令,他為此而大怒,感慨道:“不尊號令,焉能不敗!”
在將陳曙兵敗之事查清之後,狄青於正月初八早晨召集諸將到帳中議事,孫沔、餘靖等人也一並到場。狄青命人當場宣讀陳曙擅自出戰並導致大軍敗亡的抗命之舉,然後他命人將陳曙以及其麾下的共計三十二名將校全部推出營門外——這些人一律按違抗軍令之罪斬首!
此令一出,帳中的所有人莫不駭然,孫沔和餘靖這兩位文官大佬相顧而視之後也都一臉驚駭和錯愕之色。陳曙為什麼要這樣做,餘靖是再清楚不過的了,可以說他才是這次兵敗的罪魁禍首。這時候眼看部下就要被處以極刑,餘靖倒也還像個爺們兒,他立馬起身拜於狄青的麵前,說道:“陳曙兵敗是該追責,但他是我的副將,若要治罪也請大帥治我的罪吧!”
餘靖或許覺得狄青再狂也不敢拿他怎麼樣,他這樣做顯然是想幫陳曙脫罪,是想保住陳曙等人的腦袋,可他想錯了。狄青或許是不敢要了他的腦袋,但眼下狄青要整頓的就是軍紀,而這個事必須要殺幾個甚至是殺一批人才能起到震懾全軍的效果。這話可能難聽了點,但事實就是如此,不殺不足以立威,更不足以嚴肅軍紀,而軍隊唯有嚴明軍紀才有可能打勝仗。很不幸,陳曙等人偏偏成了狄青立威的犧牲品。因而,陳曙等人最後還是免不了要被砍頭。
麵對餘靖的這份帶有威脅性質的請求,狄青倒也沒客氣,他直接回了一句:“餘大人乃是文官,軍中之事你最好還是不要插手!”
狄青這句話不但敲打了餘靖,而且也是在委婉地責備他不該瞎指揮。無疑,這話其實很給餘靖留了麵子,既然如此,餘靖最後也隻能收下狄青給的這份臉麵。隻是,陳曙這些人可就成了餘靖的替死鬼。
這裡請恕我直言,所謂一將無能禍及三軍,這話說的其實就是餘靖這種軍事天才,他的意氣用事導致多少人需要用生命來為他的行為買單。
殺了陳曙等人之後,狄青並未下令全軍立馬進兵,而是公開下令讓軍需官準備十日的糧草做出一副將在此地長久駐紮的表象。然而,這些其實都是狄青故意做給儂智高看的,目的就是為了麻痹對方讓其疏於防範。果然,第二天狄青便下令全軍開拔,他率軍突前,孫沔居中,餘靖殿後,全軍經過一天時間的行軍到達了昆侖關前。
昆侖關,這是位於今廣西南寧興寧區與賓陽縣交界處的一道關隘,據傳這是東漢名將馬援當年親自督造修建的。沒錯,當年杜聿明率領的國軍第五軍與日軍第五師團正是在這個地方進行了一場慘烈的昆侖關之戰。
回到此時的宋朝,在戰略位置上,昆侖關是控扼邕州的北大門,可以說儂智高如果想要守住邕州就必然要先守住昆侖關,這是再簡單不過的軍事常識。然而,狄青還是高看了自己的對手,儂智高這會兒根本沒打算據關自守。說白了,他壓根就沒想到這一點。
考慮到昆侖關可能有賊軍的重兵把守,為了減少傷亡,狄青決定智取此關。由於此時正值上元節,狄青以此為名下令軍中大張燈燭並對外聲稱將在營中大宴三日:首夜宴將佐,次夜宴從軍官,三夜享軍校。
第一天晚上一切正常,這晚的酒宴一直喝到第二天破曉才收場。變化出現在第二天晚上的酒宴上,當眾人喝到二更天的時候,狄青突然說他身體有些不適便提前離場,他讓自己的副帥孫沔代他行酒。等到眾人又喝到破曉的時候,外麵突然有人來向孫沔稟報:“大帥已經在三更天的時候拿下昆侖關,特命副帥即刻帶大軍入關!”
原來,狄青根本不是什麼身體不適,他當時是帶人出去搶奪昆侖關了。由於這晚突降風雨,加之宋軍營中又是燈火通明且酒肉飄香,昆侖關裡的賊軍也因此而毫無防備,狄青這一夜可謂是兵不血刃就奪下了昆侖關。如此,邕州可就直接暴露在了宋軍的麵前。
黎明時分,孫沔帶領宋軍主力全部趕到了邕州城北的歸人鋪。狄青讓人豎起他的帥旗,諸將全都環繞在他的帥帳之中聽候調遣。狄青任命右班殿直張玉為先鋒,如京副使賈逵為大軍左翼,西京左藏庫副使孫節為大軍右翼。宋軍列陣完畢之後,狄青下令:“諸軍聽我號令行事,如有不遵令者就地正法!”
儂智高在得知宋軍已經突破昆侖關之後並沒有選擇據城死守,他的選擇竟是率領全部人馬出城迎戰。賊軍皆手持大盾和標槍並著一襲紅衣,史稱其“望之如火”,而他們所排出的陣型則是一個類似於刀尖的“銳陣”。這個陣型顯然是一個進攻陣型,儂智高即便是在這個時候也對自己很有信心,而這或許也跟他之前總是所向披靡有關。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事實也正是如此,這一戰率先發起衝鋒的正是儂智高。在賊軍的猛烈衝擊下,宋軍的前軍張玉部被衝散並開始節節後退,而與此同時,賊軍又去攻擊了宋軍的右翼孫節所部。孫節率部與賊死戰,但戰局卻讓觀戰的狄青等人大驚,孫節身為右軍主將竟被賊眾擊殺於陣中,孫沔和餘靖等人見之莫不失色。
見慣了大場麵的狄青並未慌亂,儂智高的戰力或許真的有些讓他感到意外,但一切都還在他的掌控之中。賊軍可謂是一開戰便傾儘全力,但他狄青這時候根本還沒有發力,他的手中還有一個殺手鐧沒用,而此時顯然是該這些人上場了。
當狄青準備動用手中的大殺器時,戰場的局勢已經因為一個人的臨陣機變而突然開始發生了逆轉。見孫節戰死,擔任宋軍左翼主將的賈逵可不想就待在原地等著重複孫節的命運。可是,狄青之前有嚴令,未得號令不得擅動,但這會兒賈逵在生死存亡之際也顧不得那麼多了,因為他發現自己如果將全軍引上旁邊的山丘更有利於破敵。
於是,賈逵下令全軍立馬上山待命。當賈逵剛在山上列陣完畢,賊軍這時候也朝他衝殺了過來,可問題就在於他們這次得仰攻。賈逵隨即下令全軍俯衝而下,他拔出佩劍親自帶隊衝鋒,而且他不是去衝擊賊軍的頭部,而是將其攔腰截為了兩段。
戰場的形勢就此逆轉,此前被賊眾壓製的宋軍前軍張玉所部這時候也終於是徹底進入了戰鬥狀態。得益於賈逵的“斷流”,張玉的壓力瞬間減輕了一半。也就在此時,狄青起身親自揮動起了一麵白旗,宋軍中戰力最為強悍且早已手心發癢的番落騎兵隨即而動,他們兵分兩路從左右兩個方向直插賊軍的身後。
番落騎兵在到達預定的攻擊位置後便開始對賊軍進行反複地穿插,這一招有多凶殘和狂暴或許隻有親身領教過的人才最有發言權。簡而言之,他們就像是兩把鋒利無比的匕首在一根香腸上來回地進行“z”形切割,一次完畢之後再重複下一次,直到將這根香腸切成碎末為止。
在如此毫無人性的降維打擊下,儂智高所部是血流成河哀嚎連天。番部騎兵對賊眾一番切割之後,宋軍再又出動重裝步兵對其進行強力收割,這一戰幾乎讓儂智高所部全軍覆沒。眼見大勢已去,儂智高策馬狂奔,賊軍殘部皆棄甲奔逃,宋軍追擊五十餘裡乃罷。
在這個追擊的過程中,宋軍再又斬殺賊眾兩千餘人,而這裡麵就包括了儂智高的親信儂建中和儂智忠以及其他大小賊首五十七人。這裡麵有一個人要單獨提一下,沒錯,就是那個漢奸黃師宓,他也在宋軍的這次追擊中被斬殺於路旁。
戰後,宋軍的左軍主將賈逵因為自己擅挪陣地而主動向狄青請罪。狄青撫其背,寬慰道:“違令而勝,權也,何罪之有!”
歸仁鋪之戰讓儂智高輸光了老本,他就此成了個孤家寡人,甚至於他連東山再起的資本都沒有了。在回到邕州城後,他仍然驚懼不已,狄青的大軍很快就將殺到,他如果還想苟且偷生就隻能繼續逃跑。為此,他命人縱火焚城,然後帶著幾個隨從逃得無影無蹤。不過,此時能聽他號令的人少之又少,這些人也都想著如何逃命,所謂的放火焚城也不過就是做做樣子罷了。
關於儂智高最終的結局在曆史上有幾種說法,一說他逃入了大理國,一說他重回了深山老林並從此當起了野人,而另一種說法則是他縱火自焚了。按照宋朝的官方說法,儂智高是在一年多之後的公元1055年六月被大理國給殺死的,然後大理方麵還將儂智高的人頭送給了宋朝。
狄青在第二天的淩晨帶領大軍進入了邕州。儂智高這半年多來搶掠所得的金銀珠寶全部積於城中,狄青照單全收,而對於那些受了儂智高的威脅而被迫事賊的七千餘當地百姓,狄青也遵照之前趙禎的指示對其一應赦免。
有恩必有威,狄青同時下令將黃師宓在內的一乾賊人的首級堆積於城外築成“京觀”——這個京觀可不是用屍體堆起來的,而是人頭。
至此,儂智高之亂宣告平息。
喜歡北宋帝國興亡史請大家收藏:()北宋帝國興亡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