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揚州知府白文林,哪敢真去就座,待旎嘯落座後,他於數步之外,躬身細稟起來。
旎嘯聽完,方恍然明悟此中緣由。
原來這白文林膝下無子,唯有一侄,名叫白敏才,本任福建福寧州判官之職。孰料其兄長一時不慎,無意間觸怒了鄭貴妃的心腹。
此二人,一乃錦衣衛中千戶,一為朝中顯赫要員。二人遂沆瀣一氣,依鄭貴妃之意,將其兄長罷官免職,連累其侄白敏才也遭禍殃,被貶至福建沿海之地,令其巡視緝捕海盜與倭寇。
可那沿海一帶,海盜橫行無忌,猖獗至極。加之白敏才出身書香門第,自幼隻知誦讀聖賢之書,何曾習過舞刀弄劍之術?
此明顯乃鄭貴妃一黨借刀殺人之計,欲使白敏才,終有一日喪命於海盜與倭寇之手。
此時,旎嘯輕笑一聲:“白知府,你也當知我未入朝堂之時,是何等身份,不過一介平民百姓,無權無勢,不通四書五經之奧,頂多略通些拳腳功夫罷了。說難聽些,便是江湖草莽之徒。”
白文林聽得,忙躬身恭敬說道:“大人此言差矣!自古英雄不問出處,大人所行之事,下官雖於江湖之事知之甚少,然我大明九州之地,何人不知大人之英勇與忠義?
“尤在西北抗擊韃靼之時,更於京城識破敵謀,救駕聖上於危難之中。樁樁件件,何事不驚天動地?
“下官可惜年事已高,若能年輕些許,定當棄文從武,抗擊外敵,斬殺韃子,何等暢快淋漓!”
旎嘯見說,隻是微微一笑,神色淡然。
那白文林偷眼觀瞧旎嘯麵色,又諂媚奉承道:“大人屢建奇功,威名遠播,尤是那南華堡一役,傳聞大人將前朝嘉靖爺所托駱家之寶物,完璧歸趙,重歸天家,聖上龍顏大悅,聖眷日隆。
“如今朝中百官皆讚大人賢能,廠衛諸位大人亦與大人親近交好。甚至京城之中皆有傳聞,連那鄭貴妃亦對大人信任有加,讚譽不絕。大人眼下之風光,可謂……”
旎嘯擺了擺手,隻覺這白文林的奉承言語,令他渾身不自在,雞皮疙瘩掉了一地。
白文林見狀,忙噤聲住口,拱手埋首,又不時偷眼去瞧旎嘯麵色。
旎嘯凝視眼前這位白知府,心中不禁躊躇起來。他深知若應承了這位白知府所求,將會招致何種後果。
然最終,他還是微微點頭,應承下來,隻道回京之後,定當儘力從中斡旋周旋。
白文林聽罷,連連拱手致謝,麵帶歡喜之色,告退而去。
待白文林離去之後,幾女自暗處現身而出。
華妙琴行至旎嘯跟前,纖手輕柔地為旎嘯捶打肩背,邊捶邊問道:“少爺,眼見南邊之事,已訪查得七七八八,那些難以了結之事,又無半點線索,接下來卻該如何是好?”
解子音忙接了話茬兒:“正是正是,少爺,我們是繼續在江南這地界兒盤桓,還是打道回京城去呀?”
旎嘯並未即刻作答,而是將目光投向百裡雲歌與駱風雁,卻見她二人也是麵露茫然,並無良策。
旎嘯沉吟片刻,方緩緩道:“這江南之地,如今暗流湧動,有不少雙眼睛盯著我們,尤其是那碧落守望殿,其暗探隱匿之技,竟勝過廠衛密探。
“依我看,我們不如先折返京城,再作計較。如此一來,讓那暗中之人放鬆警惕,定會露出破綻馬腳來。”
次日,唐浩前來拜見,身後還跟著那夏高明。
唐浩向旎嘯說明來意之後,夏高明忙不迭地將那密匣呈上。
旎嘯接過密匣,細細端詳,不禁驚得一愣,脫口問道:“此匣從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