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王府的會議開到淩晨,東方的天微微亮。
宇文廣陵才從座位上起身:“諸位,一切都要依計劃行事,我軍行動要迅速,打朝廷一個措手不及,一路直抵京師。”
眾位將士齊聲道:“諾!”
如今宇文廣陵已經是光明正大的謀反,不過名號還是要有,此番進兵宣言就是:奉密詔討賊,這個賊就是丞相王鶴。
自從上次返回西境之後的宇文廣陵,對丞相王鶴一直疑惑不已,原本此人積極支持自己,為何自己提出見麵,王鶴一直推三阻四,宇文廣陵暗中派人入京打探,雖未探得有用信息,但是有人暗中傳信,這才得知了王鶴此人兩麵三刀,明著支持自己,暗中支持自己的弟弟,這讓宇文廣陵極其冒火,當即決定要讓王鶴付出代價,宇文廣陵被憤怒衝昏了理智,渾然不去思考是何人給自己的消息。
因此一方麵宇文廣陵原本就覬覦皇位,如今得知被丞相王鶴擺了一道,怒火攻心,開始了自己的計劃。
一個月時間甚短。但是宇文廣陵卻準備的遊刃有餘,終於萬事俱備隻欠東風,如今西境的壓力驟減,西部的倆鄰國顧不上自己,北境的局勢也令朝廷頭疼,宇文廣陵覺得這個時機不能失去。
於是三日之後,也就是大周武成十二年的五月三十日,長寧王正式起兵。
就在宇文廣陵兵鋒直至渭州城下時,渭州刺史張陽不戰而降,渭州淪陷。
原本張陽以為宇文廣陵此次與上次一樣,會繞過渭州,但是張陽想錯了,渭州城下,宇文廣陵領兵前來,張陽據城而守等候,麵對宇文廣陵的密詔,張陽不敢怠慢,立刻打開城門投降,與渭州一樣,常樂郡,樂都郡,秦州皆是望風而降,守城的太守、刺史聽聞密詔儘皆“奉詔”。
就這樣,宇文廣陵的十一萬大軍浩浩蕩蕩開往京師長安城。
直到宇文廣陵起兵之後的七日,朝廷才得到急報,長寧王反了。
得知消息的大周朝堂頓時亂做一堂,王太後召集文武百官商討事宜,所有人都沒有一個像樣的方案,一直推諉扯皮,從三王第一次逼近長安說起,如果不是朝廷的安撫,朝廷出兵就不會有今天的事情,還有大臣建議繼續安撫,但遭到丞相王鶴極力訓斥,人人覺得現在局勢危機,北方戰事剛起,西境又叛亂,一時間難以應對。
禦史大夫馬周倒是很淡定分析眼下局勢:北方突厥南下,有北涼鎮抵禦突厥,短時間內不會有大問題,隻要朝廷能夠給予兵器糧草支援,突厥斷然不會突破北境南下,而西境戰事則需要朝廷擇一良將前往岐州以據賊兵。
岐州扼守通往長安的要道,是京師的西部屏障,隻要守住了岐州,朝廷騰出手來,集結優勢兵力破之,同時還要防止東部的宜川王異動。
可以說馬周的方案是目前最為合理,也最為正確的方案,隻是王鶴自然明白,但是馬周的建議還是讓王鶴頭疼。
還是老生常談,誰來領兵,自己的這個兒子似乎不足,京師衛軍如今還未恢複元氣,武衛軍還未組建完成,如果選一良將,恐怕也隻有屯衛軍主將了。
五年前,東境危局,梁丘誌率領屯衛軍緊急趕往東境,與東齊的蘭陵軍對峙,絲毫不落下風,一直到東境局勢漸穩,朝廷這才撤回屯衛軍,梁丘誌為人光明磊落,素有軍事才能,治軍嚴明,其麾下的屯衛軍也堪稱模範軍。
但就是這樣的人,卻絲毫不受王鶴待見,彆說王鶴,就是整個東南士族也對其不感冒,梁邱誌與朝中任何派係都不結交,也不結黨營私,與世無爭,隻一心帶兵。
一天過去了,朝廷還是沒有一個像樣的方案,為此王太後帶著小皇帝將五位輔政大臣全部留下,與之再次合議。
“諸位愛卿,今日朝會整個朝堂沒有決出一個方法來,難道我大周滿朝文武都沒有一個能用的人嘛?”王太後的話柔弱中帶著幾分蒼涼,讓五位大臣都感到愧疚。
馬周當即表態:“啟稟太後,臣還是今日的建議,朝廷不能兩線作戰,眼下北境戰事正酣,應對西境叛亂隻有堅守,朝堂的重點也要在北境,一旦突厥人南下,我大周整個北方就要陷入北虜之手,而叛軍隻要指揮得當,在岐州擋住他們,挫其銳氣,他們必然不能前進一步,等北境戰事平了,朝廷騰出手來一舉滅之,而天下安定。”
“禦史大人此言謬論。”中書令齊建當即反駁。
“突厥南下,有北涼軍抵擋,現在當務之急還是西境的叛亂,現在不能對這些叛軍再有仁慈之心了,三王聚兵京師才過去幾天,朝廷剛剛安撫過去,如今等於說助紂為虐,還是給他添了一把柴,最後不還是反了,因此臣覺得朝廷應該將重點放到西境叛軍上來,這才是重中之重。”
齊建越說越上頭,似乎暗中直指丞相王鶴當時的安撫政策。
丞相王鶴自然聽出來了,心中暗罵:王八蛋,現在開始明裡暗裡黑我,罵老夫直說,誰能知道西境會這麼快就反,連個時間也沒準備,話說這各長寧王果真不一般啊,短短一個月時間竟然能夠帶著兩鎮兵馬謀反,果然有謀略。
“丞相。”王太後一句丞相,將王鶴的思緒拉了回來。
“你有什麼想法?今日朝堂也沒見你有啥話語。”
王鶴拱手說道:“回太後的話,老臣一直在思索對策,現在覺得禦史大夫所言有理,不過,老臣思索了一天,覺得北境重要,西境同樣重要,自古以來就是內憂必然招致外患,老臣覺得馬大人的建議有所保守,我大周軍不可一味固守,對待叛軍,必須要鐵血鎮壓,因此朝廷一方麵可調屯衛軍開赴岐州、雍州設防,以岐州抵擋叛軍,之後再下令募兵,再與之決戰,一戰滅之。”
馬周聽完麵露難堪之色,還想反駁兩句,但是王太後的話直接打斷馬周的話語。
“丞相言之有理,可是朝廷能否支撐兩場戰鬥?東南的宜川王,廣信王如果這時候再聯合朝廷又該怎麼辦?”
三個人等於提出了三個重點,王太後自然不知傾向於誰,憑借自己的感覺,覺得自己的這個丞相哥哥說的很是在理,但是也提出了與中書令齊建一樣的擔憂。
喜歡大周:帝國之王霸天下請大家收藏:()大周:帝國之王霸天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