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要我陪你去?”巴圖再問了句。
“多謝巴圖大哥關心,我一個人能行的,相信我,我是獵人。”王向東點頭應道。
“那行,多注意安全,一路順風。”
王向東騎車回到四合院,家裡還亮著燈,敲門進去,果然秦玉茹姐妹倆還在折騰衣物呢。
“姐夫,你提著旅行包做啥?不會還要出差吧。”秦玉夢一眼看到了就問道。
“嗯,明天要去一趟津市,有任務。”
“津市啊,聽說那裡的肉包很好吃,可是怎麼就叫狗不理呢,狗都不理,那人還敢吃嗎?”秦玉夢馬上就想到吃的了,這個吃貨,也不知道從哪聽來的。
“這個我清楚,我跟你說說這狗不理的來曆啊。”王向東點頭說道。
後世在網上鬨得沸沸揚揚的“狗不理”包子事件他也刷視頻刷到過,還特意去網上查了資料的。
後世那場疫情過後,有網友去了一趟津市,曝光了它的菜單,最便宜的是豬肉餡包子,一個是元,最貴的是吉品三鮮包子,一個是元,還有其他飲品、小菜也是價格高昂,全靠老字號在硬撐。
更有網友曝出“狗不理”包子鋪店員服務態度惡劣,話語犀利,讓人難以接受。
後世“狗不理”包子由於價格高,品質下降,甚至出現靠速凍產品為主營的現象,狗不理成了人不理,開始走下坡路了。
所以王向東知道“狗不理”包子的興衰,當然後世的那些情況他可不會說出來,說出來也沒人信呀。
據說在清鹹豐年間,冀省武清縣有一個叫高貴友的年輕人,年少時來到了津市謀生,做了包子鋪的夥計,隨著經驗的積累,他的手藝也越來越好,到了二十多歲出師了,就開了家自己的包子鋪,取名叫“德聚號”,他做的包子真材實料、皮薄餡足、價格還親民,很快就受到大家的歡迎。
由於來吃他家包子的人越來越多,高貴友忙得顧不上跟顧客說話,因為他的小名叫“狗子”,買包子的人都戲稱他“狗子賣包子,不理人”。
久而久之,人們喊順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家的包子稱作“狗不理包子”,而原本的店鋪字號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
“狗不理”包子有三大特點:皮薄、餡大、有十八個褶。
傳聞袁大頭曾把“狗不理”包子進貢給慈禧太後,慈禧太後品嘗後大悅,說道“山中走獸雲中雁,陸地牛羊海底鮮,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長壽也”。
皇家直播帶貨,當然就讓“狗不理”包子名震全國,很快就在很多地方開設了分號,甚至名揚海外。
五六年搞公私合營,津市將“狗不理”包子鋪收歸國有,並將店鋪遷至和平路,後又在南市食品街設立了分店。
王向東住進京城也快一年了,但活動範圍也僅局限於東城這兩、三條街道,還真不知道“狗不理”包子鋪有沒有在京城開分店,要是有的話,高低都要去品嘗一下,現在的包子肯定不會是後世那樣的。
“姐夫,你回來一定記得給我姐帶狗不理包子啊。”秦玉夢聽完後馬上提要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