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提到的幾個腦洞都沒有收到回複,看來是都不想看。
既然都不想看,那還是不寫了吧。
另外,因為我最近買了一部分書的原因,所以最近沉迷於看書之中。
目前閱讀的有《三國誌》,《三國演義》和《西遊記》。
買的都是原版文言文的那種。
看的人是心潮澎湃,但是對人的影響也挺大的。
怎麼說呢?可能是我們這個國家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一部分基因遺傳吧。
就是在閱讀文言文的時候,哪怕你可能無法理解這個文言文的意思,也總能感受出這個文言文中想要表達的那種意境和情緒。
會不自覺的代入其中,然後我這個人又有個習慣,就是在閱讀這些書本的時候,不包括網絡小說啊。
看到我認為非常精彩的部分,會不自覺的大聲朗讀出來。
以此體悟書籍作者和當時書中所描寫的場景,以及身處這個場景和事件中的人的情緒。
這會讓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也能更好的體悟到書中人物的情感。
但是這樣做的好處是代入感非常強,仿佛自己真的看見了當時書中人物所處的場景一樣。
壞處是代入進去之後容易出不來,導致說話方式跟思維模式受到一些影響。
就像最近看《三國演義》看多了。腦海裡一直都縈繞著文言文的各種話語和說話方式。
導致有的時候說話或者在碼字的時候不自覺的就會跳到文言文上麵。
好,在都發現過了,及時更改了,當然也可能有沒更改的,但應該不多,隻有一小段左右。
如果最近有看到書裡出現文言文段落的,儘量理解一下,反正以我的水平也寫不出來什麼太難懂的文言文,出現什麼文言文段落的時候,就是我大概腦子又犯抽了。
不自覺的寫成了文言文段落,所以有看見的海涵一下。
不過有一說一,在看完《三國演義》的電視劇,在看《三國演義》之後,那種文言文的風格和說話方式真的讓我沉迷恥辱,滿腦子都是各種文言文。
有時候寫著寫著,就把薑屍簡化成屍了,有時也會不自覺的模仿一些文言文的說話方式。
之前在店裡大聲朗讀《三國演義》段落的時候,因為太入迷,沒注意到有客人來了,還是被人提醒之後才看見的,多少有點尷尬。
不過有一說一。《三國演義》是真好看啊,尤其是把《三國演義》跟《三國誌》放在一起看的時候。
不僅可以體驗小說跟曆史中不同的人物形象,還可以看見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記載。
比如說三國中最著名的人物也是1800多年過去仍然希望著能贏的蜀漢政權的創造者和領導者。
先主劉備劉玄德。
我看《三國演義》的時候是把《三國誌》放在一邊,然後再《三國演義》寫到一些人物曆史生平的時候把《三國誌》翻出來,對照《三國誌》看的。
然後劉備前期比較著名的一個事件就是劉備當了縣令之後,受到上麵派來的督郵的審查。
結果因為劉備清廉沒有錢賄賂,導致督郵對他極為不滿,因此想要告劉備的黑狀。
但是沒想到劉備的人員太好,而且愛民如子,與民秋毫無犯。
當地的人們都非常支持劉備,哪怕都有想儘了一切辦法,當地的人們也都誇劉備是個好官。
這把督郵氣的不行,然後督郵就想了一條惡計,乾脆直接憑空捏造,誣告劉備。
在《三國演義》裡,這一段是督郵為了誣告劉備,特地把當地的縣令還是誰抓起來打到瀕死,然後被路過的張飛撞見,接著張飛直接把毒油從驛站裡拖了出來,綁在外麵一頓毒打。
之後劉備和關羽聽完了張飛暴打督郵的消息,嚇得趕緊來到驛站這邊。正巧碰見張飛要殺督郵,於是劉備和關羽把張飛攔住了。
之後的發展就是張飛和關羽都想殺督郵,但劉備仁慈,因此放過了督郵,隻是將自己的官印還給了他,又帶著自己的兩個兄弟浪跡天涯去了。
而記住《三國演義》中的這一段,劉備仁慈放過了督郵。
對比《三國誌》來看的話,這一段就是純純搞笑故事了,因為《三國誌》是另外一種記載。
在《三國誌》關於這一段的記載中,前麵的發展基本上都和《三國演義》差不多,但是在處理督郵的事情上發生了改變。
《三國演義》中是張飛打的督郵,劉備仁慈放過的督郵。
而《三國誌》中,督郵誣告劉備不成,就乾脆不見劉備,一直拖著劉備,讓劉備的官坐的不安穩。
而劉備又不想養著這個白吃白喝的督郵,就想問問對方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個賄賂不收不行,是不是?
結果幾次去都沒見到人保留被搞得火冒三丈,好不容易見到一次人之後,督郵還羞辱劉備。
劉備氣的直接從驛站裡出來,不想搭理都有了,結果走到半路越想越氣。
正應了後世的這句話,忍一時越想越虧,退一步越想越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