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這是夢華城燈光落下前響起的最後一句話。
正當遊客們感受著景區遞刀子時。
唰唰唰!
就在隔壁,大明城,亮了起來。
同時,大明四處傳來樂器聲,合奏出一首九州同。
夢華已不再,大明正風華。
雖然吧,自打趙匡胤來了之後,朱元璋沒那麼好拿捏大宋的軟柿子了,但每次見著趙匡胤,朱元璋起手就是一句:“燕雲十六州咱收回來啦。”
立馬能把趙匡胤氣的閉嘴。
所以這一次的春晚,作為鄰居園區,大宋的謝幕銜接了大明的開幕。
就像是黑暗之中再盛放出光來。
先前的刀子,似乎也沒那麼難以接受了。
大明城的街道上,載歌載舞的場景再度出現,隻是和先前不同,大明城裡,多了好些不同服飾的人。
有奢香帶領的大明彝族百姓,有藍玉帶領的苗人女子,還有永樂位麵來的朵顏三衛的載歌載舞蒙古人,有回族的鄭和,甚至有宮裡被抽過來的內侍員工,雖然在被選中時就已經自動剝離了內侍身份,這類多數則多數是朝鮮人,還有大明各地被選來的普通百姓,也非全是漢族。
尤其是沐英那邊手下人也被選了不少,現在老朱和沐英那邊溝通都是靠著這批各族人。
雖是湊不齊五十六個民族,但也有了些民族大融合的意味在。
其中,朱元璋今日未著龍袍,而是帶著朱家在景區的所有人,穿著新衣,穿插在百姓之中同樂。
一起跳著迎賓的舞,把熱情帶給遊客。
同時,這也是作為大明的開幕表演。
遊客們就見那花樣繁多的各族服飾,有些員工他們平日裡也見過,但也實在是沒想到他們是少民。
似乎,這才是更大意義上的九州同。
開場的表演過後,遊客們湊到了小秦淮岸邊,大明的主演出,是放在畫舫之上的。
當然,要是不樂意擠人群也是沒問題的,前頭說了,演出無處不在。
吞刀吐火,雜耍相聲,是大明京城裡有啥這兒就有啥。
尤其是以前的正統朝,現在的景泰朝來的幾個天津衛老軍戶,在董寅那培訓了幾個月後,說話老哏了。
明朝,在文藝演化上,是往戲曲,小說,以及更民間化的方向而去的。
我們現在大部分都文藝形式,非遺傳承,絕大部分都能在大明時看見影子,甚至是一脈相承。
比如現在在大明城裡,現在正在鬨社火嘞。
踩高蹺,舞獅,秧歌,鐵芯子,打鐵花,腰鼓,竹馬。
如果是從秦看到明,遊客們就能在各種演出中看到名曰傳承的東西。
一代一代人,有所變卻內核依舊。
今日之大明,主角不是曆史名人,而是百姓。
就連那畫舫組成的河中舞台上,此刻演出的也是四大名著。
哦,需要的時候,還是帶上紅樓夢一起玩了。
洪武的戲曲剛出形,但經過這些日子的學習與演出,卻是已經能讓人看的津津有味了,除外還有來自景泰年的戲班子,這就更是成熟了。
舞台上大鬨天宮,智取生辰綱,三英戰呂布,劉姥姥進大觀園,各種選段輪番上演,而在城中,彆的戲也演著。
馮夢龍把三言故事排出來十幾場,你就找個院子進去,說不定就能看到一出好戲。
至於馮大大有沒有排搞限製級的戲,那就不知道了,隻知道某個巷子口有人在對暗號。
具體的咱也不懂,咱也不知道。
現在的大明,是個超級戲班子,閒來無事,大明聽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