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那一瞬間,車隊內的zbd25步兵戰車發動,鐵蹄發出震耳欲聾的轟鳴聲,衝向敵人的防線。
與此同時,特戰隊員們迅速分散,沿著沙丘和廢棄的戰壕迅速摸向目標位置。
每個隊員都用沉默的步伐穿越風沙,避開雷區和哨塔的視線。
威龍帶領著一小隊先行,巧妙地繞過震動感應地雷,潛伏在營地外圍,準備實施精準的電子乾擾。
“目標位置12點鐘,哨塔已經發現我們。”威龍的聲音再次傳來,緊張而精準。
隨著他的指示,gti隊員們迅速調整了行動路線,依靠狹窄的地形和沙丘的掩護,利用短兵相接的優勢悄然逼近。
5外骨骼的“沙影”迷彩係統,納米纖維表麵折射率實時匹配沙塵暴偏振光角度。
特戰乾員以三三製戰術楔形推進,足底壓力控製係統將步頻降至0.8步\秒,震動幅度壓縮至地雷觸發閾值的17。
露娜則帶領另一小隊,攜帶著高效的反器材武器,瞄準哨塔的熱成像狙擊平台。在沙塵暴的遮掩下,雖然夜視儀的有效距離縮短,但露娜憑借多年經驗和敏銳的觀察力,依舊能夠精準鎖定目標。
她的狙擊槍發出輕微的震動,帶著精準的彈道,瞬間摧毀了一個哨塔上的熱成像設備。
隨著哨塔的失效,阿薩拉衛隊的防線瞬間出現了漏洞。
紅狼知道,這是進攻的最佳時機。
他和他的隊員們不再猶豫,迅速突破了敵人外圍,壓製住了營地的反擊。
“突入成功!清除敵人!”紅狼的指令果斷而快速,gti特戰隊員們如猛虎下山般衝入營地,快速清理敵方的陣地。
激烈的槍戰瞬間爆發,空氣中充斥著炮火和硝煙的味道。
敵人的抵抗猛烈而急迫,然而,在gti隊員們的精確打擊和默契配合下,阿薩拉衛隊很快陷入了困境。
紅狼帶領著主力部隊在營地內部展開迅速掃蕩,摧毀了敵人的通訊中心和武器儲備,並有效摧毀了那些設有乾擾裝置的關鍵點。
露娜將解密模塊接入營地服務器,發現阿薩拉衛隊使用古波斯楔形文字加密的量子密鑰。
她反向編譯出“蠍巢”與賽卜哈堡壘的通信規律——每17秒發送一次心跳信號,誤差不超過0.03納秒。
“目標清除完畢!”威龍的聲音在通訊中響起,帶著一絲壓抑的興奮,“營地被摧毀,敵人已潰敗。”
然而,紅狼知道,這隻是戰鬥的第一階段。
敵人還有更多的反擊力量在外圍待命。沒有時間喘息,他立即下達了撤離命令:“繼續前進,確保安全撤離,收集情報,準備迎接下一波挑戰。”
gti特戰隊員們迅速撤離營地,帶著任務的勝利果實,但他們清楚,這場戰鬥才剛剛開始。
最後一座哨塔突然解體,暴露出卡紮菲時代遺留的zsu234自行高炮。
其火控雷達因沙塵暴失效,阿薩拉操作員改用1967年六日戰爭時期的機械瞄準具。
電磁炮發射鎢合金穿甲彈,炮彈穿過高炮防盾的鉚接縫隙,將彈藥架內的23炮彈鏈點燃成鋼鐵瀑布。
營地指揮官試圖啟動蘇聯1984年製造的r392短波電台求救,卻發現頻率已被駭爪數據破譯並且劫持。
當zbd25戰車履帶碾過奧斯曼帝國時期的商路界碑時,紅狼的戰術平板突然收到一段加密信息——某個帳篷廢墟深處,竟檢測到隆美爾非洲軍團遺落的恩尼格瑪密碼機信號。
這架本該躺在博物館的古老機器,此刻正通過量子隧穿效應,向1942年的北非戰場發送著扭曲時空的摩爾斯電碼......
在沙塵暴的籠罩下,zbd2530噸級履帶式步兵戰車車隊悄然逼近下一個目標——阿薩拉衛隊的外圍陣地b,代號“雷吼”。
這個陣地隱匿在廣袤的雅丹地貌群中,地形複雜,岩壁和沙丘交錯,充滿了天然的屏障和死角。
阿薩拉衛隊巧妙地利用這些自然屏障,在這片死寂的沙漠中布置了致命的火力網。
30龍卷風火箭炮,火力極為凶猛。
每門火箭炮都攜帶著特殊改裝的燃燒空氣彈頭,威力遠超常規火箭彈。
一旦擊中目標,爆炸不僅摧毀物理目標,更通過劇烈的燃燒氣流引發大規模的衝擊波與次生火災,足以吞噬周圍的一切。
炮兵觀測哨則偽裝成風化岩柱,內置量子雷達反射器,可以實時捕捉敵方的動向並進行精確打擊。
阿薩拉衛隊采取的是“打一槍換一地”的機動戰術:每一次火箭炮齊射之後,炮陣將立刻在30秒內轉移位置,以避免敵方反擊的打擊。這種高機動性使得衛隊在戰術上處於絕對的主動,但也給gti特戰隊員們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目標已鎖定,雷吼陣地在前方1200米處。”紅狼通過戰術通訊係統傳達了情報,他的目光冷靜地掃視著前方的地形,“敵人火力猛烈,我們必須快速突破。”
在敵人的火力壓製下,zbd25車隊的步伐依然堅定。
沙塵暴雖然使得視距有限,但卻同樣為他們提供了掩護。
車隊內部,所有隊員都高度緊張,手指已在武器上摩擦,隨時準備迎接敵人的炮火。
“保持警覺,等指令。”紅狼的聲音低沉而冷靜,指揮車隊以緩慢的速度逼近敵人的陣地。
沙漠中的風沙拍打在車身上,發出一陣陣沉悶的響聲。
每一輛zbd25戰車上的車員都緊繃著神經,他們知道,突破敵人的炮火是這一場戰鬥的關鍵。
30火箭炮蟄伏其中。
這些鋼鐵巨獸經過雷斯軍團的量子化改造:炮管纏繞著冷卻液循環光纖,彈藥艙內填充的燃燒空氣彈頭泛著詭異的鈷藍色——那是c20炸藥與液態臭氧的致命混合體。
炮兵觀測哨偽裝成千年風蝕岩柱,其核心的量子雷達反射器正將電磁信號扭曲成駱駝群的生物圖譜,直到zbd25戰車群的震動傳感器捕捉到0.3赫茲的地麵異常共振。
30龍卷風火箭炮發射出一排火箭,帶著燃燒的尾焰掠過沙漠。
每一枚火箭的爆炸,仿佛都在撕裂空氣,震得地麵都微微顫動。
隨著第一波火箭的齊射,紅狼的眉頭緊鎖,他清楚,敵人已經發現了他們的接近,接下來的行動將充滿危險。
“分散,躲避火箭彈攻擊!迅速接近目標!”紅狼果斷下達命令。
\"熱信號鎖定!十點鐘方向岩柱基底溫差0.7c!\"駭爪的機械義眼在戰術目鏡上投射出數據流。
三公裡外,那座看似天然的雅丹岩柱內部,蘇聯1980年代的量子反射器正在超負荷運轉,散熱口溢出的微光在紅外視野中如同黑夜裡的螢火。
zbd25戰車的履帶發動機轟鳴,隨即猛地加速。
每一輛戰車都在疾馳中調整陣型,采取快速機動。
火箭炮的齊射後,敵人迅速開始轉移位置,但這短短幾秒鐘的間隔,正是gti隊員們發起進攻的最佳時機。
車隊的前衛迅速穿越沙丘,緊急避開敵人的反擊範圍。
與此同時,後方的gti特戰隊員們也開始發揮他們的優勢,利用沙漠的掩護通過高效的遠程打擊壓製敵人的轉移路線。
30完成齊射的瞬間,改裝t90底盤便噴出氮氣推進火焰。
這門重達43噸的火箭炮在雅丹裂隙間蛇形機動,30秒內轉移至預備陣地——這個速度打破了冷戰時期蘇聯炮兵手冊紀錄的217。
燃燒空氣彈在gti先導車右側200米處炸開,瞬間將砂岩熔化成直徑50米的玻璃態陷阱,空氣中的氧氣被抽離至致命濃度。
\"開啟沙暴潛行模式!\"紅狼的指令讓戰車如同沙漠鬼魅般滑過流沙區,140電磁軌道炮的鎢芯穿甲彈撕裂沙塵暴,卻在命中目標前被突然隆起的沙牆阻擋——那是阿薩拉工兵固化的防禦工事。
30火箭炮的燃燒空氣彈呼嘯而至,將三平方公裡的砂岩地表熔化為沸騰的玻璃沼澤。
某發炮彈在後方一輛戰車左翼十米處炸開,環氧乙烷燃料瞬間抽乾氧氣,兩名來不及佩戴呼吸麵罩的特戰乾員在窒息中化為焦黑雕像。
“鎖定移動軌跡!”紅狼一拳砸在戰術全息台上。
電磁炮驟然轟鳴,鎢合金彈丸穿透三座岩柱,暴露出一台正在轉移的b30——它的底盤竟是t90坦克與1978年烏拉爾卡車零件的縫合體。
當第四輪齊射將戰車逼入絕境時,露娜突然發現岩壁上的異常符號——那是1967年蘇聯地質隊留下的輻射標記。
她將坐標輸入量子解密模塊,雅丹地貌的裂隙網絡頓時在hud上浮現:每條裂縫都對應著冷戰時期的地下軍事通道與炮兵掩體。
“走第三條輻射甬道!”威龍猛打方向盤,zbd25撞碎風化岩壁衝入地下。
戰車在黑暗的隧道中疾馳,車頂刮蹭著卡紮菲時代鏽蝕的鉛防護層。
30正在重新裝填,它們的炮口還殘留著攝氏3000度的暗紅餘暉。
紅隼9激光防禦係統率先發難,150k光束貫穿兩門火箭炮的燃料艙。
殉爆的c20炸藥將整個洞穴化作煉獄,液態玻璃如岩漿般順著戰車納米裝甲流淌。
30的操作員瘋狂啟動自毀協議,卻觸發1978年原裝保險裝置的機械故障——鏽死的齒輪讓倒計時永遠卡在3.7秒。
最深處的岩洞裡,最後一門火箭炮正在升起。它的發射架上赫然印著東德人民軍的鷹徽,彈體卻塗裝著雷斯家族的毒蠍圖騰。
彈丸組成的金屬風暴將其撕成碎片。
飛濺的1980年代集成電路板與2037年量子芯片在空中相撞,迸發出跨越半個世紀的藍色電弧。
戰車碾過沸騰的玻璃平原時,露娜突然接收到異常信號——那些被摧毀的量子反射器,竟仍在向星空發射摩爾斯電碼。
破譯後的內容令人戰栗:“致1942年非洲軍團指揮部:警惕東方來的鋼鐵洪流。”
此戰導致雅丹地貌永久性改變,三座千年風蝕岩柱化為玻璃尖碑,後被稱作“量子戰爭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