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美人關
天機島,迎賓閣。
陳淵眉頭一皺:“敬道友尚未返回門中?”
他戴著金絲鏤空麵具,遮住半邊臉,聲音顯得有些低沉。
在他對麵,是迎賓閣的主事,一名結丹中期的老者。
老者歉然一笑:“老夫已遣人回轉山門,拜訪敬師妹,但她府中無人,還請道友暫候幾日。”
陳淵沉吟片刻,問道:“敬道友可有弟子在門中?”
老者搖了搖頭:“敬師妹一心苦修,並未收徒。”
陳淵思索片刻,緩緩道:“若是敬道友返回宗門,還請道友將此物交給她。”
說罷,他翻手取出一個貼著封靈符的木盒,並拿出十塊上品靈石,一起遞了過去。
老者臉上笑容更加濃鬱,連忙接過靈石木盒:“道友放心,老夫從今日起,每日都遣人去敬師妹洞府等候,隻要她一返回宗門,立刻將此物交給她……”
他邊說邊打量著木盒,卻越看越是心驚。
木盒表麵溫潤細膩,竟是由百年靈木打造而成。
靈木雖遠不如靈草靈果珍貴,但老者也從未見過有結丹修士,會用百年靈木做成區區木盒。
至於那張封靈符,更是繁複無比,靈光閃爍,能令盒中靈氣千年不減,對結丹修士來說,更是難得一見的寶物。
再一想到敬舒涵姿容絕世,修為深湛,此人多半對她心懷仰慕,不定就是哪位元嬰大能的後人弟子。
他更加不敢怠慢眼前的神秘修士,笑容滿麵:“道友可有什麼話,需要老夫轉告敬師妹?”
陳淵沉吟了一會,搖了搖頭:“無需如此,還請道友不要提前揭開封靈符……”
老者滿口答應,陳淵起身走下迎賓閣,緩步走出坊市,遁光一卷,往遠處飛去。
他離開通天島後,便來天機島尋找敬舒涵,但沒想到她依舊沒有返回宗門。
而這一次,陳淵已經無法再等上三個月。
他在木盒中留下了一枚玉簡,其中暗語隻有敬舒涵能看懂,讓她去仁州尋自己。
即便被其他人看到,也不知其中之意。
上一次兩人相會時,敬舒涵已經是結丹後期,離開宗門,應該是為了尋找結嬰靈物,為結嬰做準備。
陳淵一路飛遁,晝夜不息,半個月後,終於回到仁州。
他沒有去崇德城,而是來到位於豐元山脈的洞府。
陳淵上次回到此地,還是在景州煉出兩件高階法寶之後,已經過去了將近四十年。
他緩緩降下遁光,神識掃過,不由微微一愣。
此地沒有靈脈,洞府陣法需以靈石驅動,幾十年下來,應該早已耗儘才對。
但他的洞府外卻有一層陣法守護,其內一塵不染,卻空無一人。
陳淵心中一動,神識一轉,落在幾十裡外,李青山的洞府之上。
洞府外籠罩著一層幾不可見的透明陣幕,而在洞府之內,李青山端坐在修煉室中,正在打坐修煉。
觀其氣機,赫然已經結成金丹。
陳淵微微一笑,嘴唇微微張合,無聲說了幾句,然後落下遁光,回到自家洞府之中,大門敞開,端坐在主位之上。
不過片刻,李青山便快步走入洞府,衣袂帶風,滿臉喜色。
他來到陳淵麵前,臉上的激動之情更是抑製不住,深深拜下,顫聲道:“弟子李青山,拜見師父!”
陳淵仔細端詳著他,微微頷首:“這些年來,為師不在身邊,但你並未鬆懈,修為大進,根基依舊牢固……”
和過去相比,李青山變得成熟了許多,看上去約有二十七八歲年紀,比陳淵還要大上不少。
他身上的銳氣也收斂了起來,遠不如當初剛剛踏上劍修之路時那麼淩厲,但暗藏的鋒铓,卻更加讓人心驚。
李青山恭聲道:“多虧師父賜下的還真丹,弟子才能結成結丹。”
陳淵搖了搖頭:“還真丹雖然珍貴,但隻是錦上添花。”
“修煉之道,若無一顆堅韌道心,再好的機緣,也隻能被白白揮霍,不成大器。”
李青山正色道:“弟子謹記師父教誨,定會時刻打磨道心,不染半分塵埃。”
陳淵想起青袍陣靈的那番話,笑了笑:“染上幾分塵土,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李青山怔了怔,陳淵卻是話鋒一轉:“當時為師返回洞府,卻不見你的身影,在你洞府中留下了一張傳音符,你可曾見到?”
李青山連忙點頭:“弟子返回洞府之後,就見到了師父留下的傳音符,得知師父已經結成元嬰,心中歡喜不已……”
說到這裡,他忽然一頓,眼神黯淡下來:“弟子收起師父的傳音符後,就去縣城拜見爹娘。”
“但爹娘俱已近百歲高齡,風燭殘年,年老體衰,沒過兩年,便雙雙逝去。”
“五年之前,阿姊也壽終正寢,一頭烏發,儘成銀絲,再不複青春少女之態。”
“而弟子卻依舊貌若青年,執阿姊之手時,仿佛祖孫相對,朱顏白骨,不外如是。”
“若是阿姊也能修仙,現在還是二八年華……”
“師父,弟子這幾年來一直在想,為何弟子有靈根,而阿姊無靈根?”
“為何現在之人就不能如上古一般,人人皆可修仙?”
陳淵寬慰道:“這方天地曾經遭逢大變,靈氣衰落,身具靈根之人,也越來越少。”
“青蘭姑娘沒有靈根,這是天數,不容更改,你不必因此自責。”
李青山痛苦道:“弟子也知道這個道理,但阿姊年輕時的麵容,卻縈繞在弟子腦海中,常常幻想,若是阿姊能修仙,該有多好……”
陳淵沉吟片刻,緩緩道:“為師給你講一個故事,當年為師隻是一個鄉村少年,十三歲時,入縣城做學徒,跟隨一個老先生,學習識文斷字。”
“這位老先生生平唯一嗜好便是讀書,博聞強識,學富五車,然而卻終生科舉不第,隻能在街邊擺攤,為人寫信,勉強糊口。”
“他家中藏書百卷,對為師傾囊相授,教授為師數十卷道經,而為師則是奉養先生晚年。”
“隻是老先生前半生飽經風霜,年老後纏綿病榻,而為師彼時隻是僥幸將一身武道真氣,轉化為法力,無能為力。”
“縱使請遍名醫,也隻能拖延兩年,先生最後還是死在病榻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