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清將強求搜院舍,阿訇力拒守清規_鐵馬乾坤錄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鐵馬乾坤錄 > 第60章 清將強求搜院舍,阿訇力拒守清規

第60章 清將強求搜院舍,阿訇力拒守清規(1 / 1)

趙一山等眾人的腳剛一落地,身後便傳來一個聲音:“你們幾位翻牆進入他人院落,所為何事?”張一山等人皆是一驚,方才他們明明趴在牆頭觀察過,院裡分明無人。怎的這頃刻之間,就有人來到了身後。此人悄無聲息的身法,著實厲害。倘若這人想要加害他們,恐怕此刻他們早已性命不保。趙一山等人急忙回頭看去,隻見一位六十多歲的老者靜靜佇立在那裡。他身形略顯佝僂,卻散發著一股沉穩莊重之氣。頭戴潔白禮拜帽,麵龐被歲月雕琢得溝壑縱橫,最為引人注目的是那一臉濃密的大胡子,整齊而又威嚴,身著一襲乾淨整潔的長袍。趙一山又仔細打量了一下這個院落,拱形的雕花大門呈古銅色,門上刻滿了繁複精美的圖案,卷曲的藤蔓、綻放的花朵與彎月交織在一起。而在院子的另一角,矗立著一座莊嚴的宣禮塔。宣禮塔由白色石頭砌成,塔身筆直高聳,塔頂是一個金色的新月標誌。原來這裡是一座清真寺。

趙一山等人心中一凜,連忙抱拳行禮道:“前輩勿怪,我等被仇家追殺,走投無路之下才翻牆入此院,實非有意冒犯。”

老者微微眯起眼睛,目光在眾人身上緩緩掃過。他捋了捋花白的大胡子,聲音低沉而有力:“仇家?怕是被官軍追殺吧?”

趙一山等人聞言,臉色微變。他們沒想到老者竟一眼就看穿了他們的處境。幾個紅花會好漢不由得握緊了手裡的兵器。趙一山定了定神,再次抱拳說道:“前輩慧眼如炬,我等確是被清軍追殺至此。還望前輩能高抬貴手,容我等在此暫避一時。”

老者沉默片刻,微微頷首道:“也罷,既是落難之人,便在此暫歇吧。但不可妄動,壞了這寺中清淨。”

就在這時,門外響起了砸門聲。眾人心中皆是一緊,緊張的氣氛瞬間彌漫開來。老者微微皺起眉頭,神色卻依舊沉穩。趙一山等人握緊兵器,警惕地看向門口。

老者緩緩抬手,示意眾人稍安勿躁。他轉身朝著門口走去,步伐不緊不慢,卻帶著一種讓人安心的力量。

來到門前,老者停下腳步,聲音平靜地問道:“門外何人?”

門外一人甕聲甕氣的說道:“裡麵的人聽著,速速交出紅花會反賊,否則格殺勿論!”

老者沉默片刻,語氣堅定地說道:“此處乃神聖之地,豈容你們胡來。若要硬闖,休怪我不客氣。”

門外的人似乎被老者的氣勢所震懾,一時間竟沒有了動靜。但眾人都知道,清軍絕不會輕易善罷甘休。

趙一山等人麵色凝重,他們深知自己給老者帶來了麻煩。趙一山上前一步,低聲說道:“前輩,我們不能連累您。若實在不行,我們便衝出去與他們拚了。”

老者微微搖頭,說道:“莫要衝動。且看看他們如何動作。”

此時,門外的清軍似乎在商議著什麼。片刻後,又傳來了那個甕聲甕氣的聲音:“老教長,有幾個反賊偷偷翻進了清真寺,為了您的安全,請打開門,讓我等搜一搜。”

“咿呀呀”,大門打開。為首的清將看到阿訇,抱拳施禮道:“老教長,打擾了。您可曾看到幾個可疑之人進入清真寺?”

阿訇麵色平靜,緩緩說道:“老夫今日一直在院中,並未看到任何可疑之人進入清真寺。”

清軍將領麵露狐疑之色,顯然並不相信阿訇的話。他環顧四周,眼神中透露出懷疑與警惕。“老教長,此事非同小可,那些反賊狡猾多端,說不定就藏在這寺院之中。還請老教長讓我們搜查一番,以免後患。”

阿訇微微揚起下巴,眼神中透露出堅定與威嚴。“我說沒有便是沒有。此處乃神聖之地,教外人士,恕不能進入。”

清將見阿訇態度堅決,心中惱怒,一揮手,示意手下士兵準備強行搜查。士兵們紛紛拔出兵器,向前逼近。

就在這時,阿訇突然動身形一閃,瞬間來到清將麵前。那清將還未反應過來,隻覺得一股強大的力量襲來,手腕一麻,手中兵器掉落。阿訇輕輕一推,便踉蹌著後退幾步,差點摔倒在地。

其他清軍士兵見狀,大驚失色,紛紛舉起兵器指向阿訇。然而,阿訇卻絲毫不懼,他站在那裡,猶如一座不可撼動的山峰。

“我已說過,此處不容你們胡來。若再敢放肆,休怪我不客氣。”阿訇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充滿了威嚴。

那清將麵色蒼白,他知道自己遇到了高手。他不敢再輕舉妄動,但又覺著這樣撤走太沒麵子,心有不甘。就問自己的手下:“你可看清了,就進了這院子?”手下人道:“倒是沒有親眼看到進入院子,但這四下是個死胡同,除了進這院子,他們無處可去。”

那清將“啪”的一個耳光扇在手下的臉上,清將怒目圓睜,對著手下吼道:“一群廢物!沒看見就胡說八道,打擾老教長的清淨。”手下人捂著臉,不敢吭聲。清將又看向阿訇,眼神中既有不甘又有忌憚。他知道,今日若強行搜查,恐怕難以全身而退。但就此離去,又無法向上司交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