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布很是機敏,我夜探淮南,不知怎麼被他發覺,雖然我飛的低,但是強弓射到這個飛機,也是非凡。”韓信想想也是心有餘悸。
當時地麵亮而天空暗,自己能看到英布的麵部,英布卻無論如何看不到自己的臉,甚至英布不該看到飛行器的樣子。自己在天空掠過,更容易被人看做是一隻鳥或者一片雲。
英布完全是憑直覺射出那一箭的。
為了降低飛機的重量,這種旋翼機采用框架結構,機身很多地方都是包裹了牛皮、油布之類的東西。從地麵射箭,哪怕是強弓,也射不到百米之高,而這一箭穿過了機腹的蒙皮。再偏轉一點,沒準那就從下方射入韓信不可言說的地方,那就彆想和公主、女科學家之類的有後麵的關係了……
想想也是後怕。
“英布也是神力!”能用這麼強的弓箭,一箭穿空。
“這個水賊,太機敏了一些!所以對英布用兵一定要小心,他狡猾、凶猛,如同毒蛇和豺狼。”韓信說,“我們再看看用兵的規劃。”
韓信的軍帳中,除了盔甲兵器地圖,就是各種模型。
對於如何快速過江,已經討論很久了。推演了無數的方法。
快速過江,要點在於最短時間把最多部隊運過去。通過量才是最重要的。
在敵軍沒有正式防禦的江段,快速搭建過江設施,在敵軍進入戰場前,把十萬人和輜重送過去,這一戰就贏定了。
反之。如果進入了敵軍防禦的區段,少量先頭部隊過江,被敵人全殲於灘頭,後續就沒什麼事兒可做了。
渡江是一項技術。
淮河江麵寬、水流快,河北的人又不擅舟楫。和在江南水道縱橫的淮南國水賊英布對戰,天然就存在著劣勢。
韓信在牆邊拿起一塊黑漆漆的東西。
這是鞏邑那麵送過來的一種新裝備,外麵是橡膠包膜,裡麵是一塊浮石。用四塊這東西捆綁在披甲士兵身上,即便攜帶了口糧、兵器、鐵甲頭盔,士兵也可以在江麵上漂浮而不至於溺水。
按照鞏邑那麵的說法,如果淮陰侯需要,哪怕準備十萬人所需的數量,也隻不過旬日之間。
但是,打仗不能靠這個。
韓信找士兵試過,確實可以在水中不沉不溺水,但是在淮河這樣的急流中,士兵也根本控製不了自己的身體,即便遊過去幾百米,也隻會抵達幾裡外下遊的岸邊,而且到了岸上,士兵早就精疲力儘,沒有戰鬥之力。
送過去十萬連槍都拿不起來的士兵,又有什麼用?
這種浮塊比沈荃之前提供的衝鋒舟、遊泳圈還是要好一些,因為浮石本來就輕便,被刀槍箭矢刺穿,也不會影響其浮力,士兵落入水中,靠這個就能自救,隻要不在水中碰撞到礁石巨木重物,士兵都能活下來。
要定製這樣一批。不過也不一定用橡膠包裹,用油布包裹也是一樣的。包裹住以後,浮石不浸水,浮力就有更大的保障。油布比橡膠要便宜很多、也更容易縫紉製作。
但是過河,還是要想彆的方法。
韓信從帳中的書架上找到一本很薄的小冊子,是《淮陰侯三篇》。這本書是在張良要求下撰寫的,破長安的時候,韓信去府庫中找到原本,又讓人謄抄了一份帶在身邊,本意是要抽空做一些修訂的。
但是隻有這本書對軍事作戰中用水用火的方法做了說明,看一看當初的文字,也許對自己還是能有一點啟發……
《用水》篇開篇就講:“人力是有限的,自然威力是無限的,善用自然之力,有可能多得十萬兵力的成果。水是戰場上最容易得到的資源,但是要使用水來作戰,需要對水的特性熟悉。而水的特性,包括壓強、流速、浮力等,所以身為將領,需要對物理之學有更多的涉獵……”
當初張良不懂物理,以為韓信是故弄什麼玄虛。
實際上,這才是韓信用水作戰的精要所在。隻有深通物理學,才能用好水的力量。
那麼,對淮南國的這一戰,渡過淮河的這一戰,到底要用水的什麼屬性呢?
韓信在燈下捏著這本小冊子陷入了沉思。李左車和蒯徹看到韓信在思考東西,不敢打攪,悄悄退出大帳。
如何把十萬人送過去?
十萬人送過去需要多久?
如果是陸地,在淮河最狹窄的地方,如果有道路,十萬人通過,也不過是一個多時辰,兩個多小時而已,哪怕是四列縱隊行軍,正常徒步也不過是三個時辰,五個多小時的時光。第一個五千人抵達對岸,就能建立起前沿的防禦陣地,後麵的人迅速過江,這戰事就可以宣布結束了。
兵家永遠在計算,這都是常數。
可是舟船運送,一條船能裝幾個人?船行渡江的速度比陸地步行速度還是要慢一些。百人的船隻,用同樣的時光把十萬人送過去,船隻一來一去……就需要三百條船!
哪裡他媽的弄三百條百人大船給自己?
韓信揉揉頭,兵家永遠在算計。算時間、算距離、算人數、算資源……你把所有東西都考慮在內,所有東西都算到,在算術上你贏了,你能贏。
又扯過地圖來,繼續核對淮河各段的寬度和各段水流速度,雖然很多數字都已經背的下來了,但是再看一下地圖總能更直觀一些。
這個時代沒有人比韓信更懂地圖,也沒有人比韓信更依賴地圖。
要找到一條路啊!
找到路!
韓信仿佛已經找到了什麼……大喊:“李左車!”
李左車衝進大帳,站在韓信麵前。
喜歡六歲兒童一次殺了40個匈奴人請大家收藏:()六歲兒童一次殺了40個匈奴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