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裡的溫馨時光,總是短暫的,紫四郎和小一二三在家裡住了兩個晚上,今兒個又要返回學堂了。
一同去的還有紫三郎和小四小五。
紫家還是出了三輛車,再加上趙光耀家的那一輛牛車,一起送他們入學。
紫寶兒並沒有去,隻是把他們送到了村口梧桐樹下。
“你們都要好好學習喲。”紫寶兒叮囑道。
“妹妹小姑姑)放心。”
一眾學子們,穿著同顏色同款式的棉袍,背著同款式的背包,向送行的家人們深深一鞠躬,排隊上車。
有那淚窩子淺的,還直抹眼淚。
年齡小的孩子坐馬車,年齡大的坐牛車。
好在牛車也有車廂,可以擋點風。
“好好學習,聽夫子的話。”
“知道了,我們會好好學習的。”
“回吧!”
四輛車依次出發,還是頗為壯觀的。
中途還要接上楊鐵寶和王根寶他們。
一直到車輛由線變點,再到什麼都看不見,家長們還是停留在村口,踮著腳眺望著。
尤其是趙二牛,與趙晨曦相依為命這多年,孫子還是第一次離開他。
特彆得不舍。
回轉身的同時,也是大手抹了把眼睛。
王三妞和吳餘也過來給小四和小五送行。
“待會兒,大家都到我家去領工錢的。”王三妞說道,“沒到的,誰住得近,就相互轉告一下。”
“好嘞,俺們現在就去。”
“嗬嗬嗬,今兒個的好消息,真是一個接著一個喲。”
“走咯,領工錢咯。”
不光是婦人、媳婦們跟著王三妞和吳餘一起來紫家這邊,就連男人們也都悄咪咪地跟在了後麵。
都想著來看看熱鬨。
“人都到齊了嗎?”顧辭拿著賬本說道,“各個小組都點一下人數。”
現在,背包作坊,總的負責人是於杏花和王畫。
於杏花負責刺繡,王畫負責縫製。
下麵的人又分為好幾個小組,每組都有自己的組長和搭檔。
“顧嬸子,到齊了。”於杏花看了看左右,說道。
“顧嬸子,我這邊也到齊了。”
“好,那咱們就開始發工錢,原本是三天發一次,這次往後拖了兩天,所以一次性就發放五天的工錢。”
“於杏花,八十文。”
“王畫,八十文。”
“王小雨,七十文。”
“楊大妹,七十文。”
“李月季,五十文。”
“周文,五十文。”
……
每個人的手頭有快有慢,所以,工錢自然就是不一樣的。
“天呐,李月季她們婆媳三人,一下子就領到了一百四十文錢。”
“哎,我做姑娘的時候,怎麼就沒想著學點刺繡呢?”
“說的是啥,不過看看咱這手,糙的,也不是刺繡的料兒。”
說話的婦人看著自己的手,一臉懊惱。
她就是手太笨。
“哎呀,俺也是,自個兒家裡縫縫補補還湊合,拿出來就上不得台麵了。”
“還有沒發到的嗎?”顧辭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