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半個月光是學習新的招式已經要了兩人的半條命。
每天薑明月的視線,和兩人怨念的眼神對上,她都會不好意思的摸摸鼻子。
嚴格算起來,這也不是她的鍋。
可換一個角度想,現在三人的打戲難度提升,還真是她引起的。
最後經過一番討論,馨子和蔡淮的打戲,除了和薑明月對戲的以外,和其他人的打戲,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難度,去掉了一部分高難度的動作。
相對的,馨子和蔡淮和對應的對手演員,在正片的對打戲份也會減少。
那幾人都是新人,屬於敢怒也不敢言的階段。
在最開始聽到辛穆和武術組的負責人商量著要提高薑明月的打戲難度時。
他們就隱隱有種,自己的戲份要被削減的預感。
一部電影的時長,基本上都會控製在120分鐘左右。
從官方的調查數據,和相關研究上看,基本上可以歸結為四點原因。
第一點,你拍電影是給觀眾看的,觀眾都普通人。
從生理學上講,一般人憋尿的時間一般也就兩個小時。
要不然,膀胱與腎受不了,容易生病。
電影時間太長,中途有觀眾出去上廁所,不僅影響本人的觀影體驗,也影響其他觀眾的觀影體驗。
時間一長,有過多次不愉快觀影體驗的觀眾,在購票時,會本能的選擇避開時長太長的電影。
當有兩部電影都是觀眾想看,主觀上沒有特彆傾向哪一部電影的情況下,大多數觀眾都會在,之前不愉快的觀影體驗的驅使下,選擇避開時長太長的電影。
第二點,還是和觀眾有關。
心理承受能力,其實也是一種生理反應,為了區分另外一種。
要知道,人類的專注力不是一致的,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波動。
所以,根據人類注意力的時長,幼兒園裡一節課隻有30分鐘,小學生一節課40分鐘,大學時一節課50分鐘,這都是有科學依據的。
這也是,一部電影裡,編劇會在故事的設定中,15分鐘一個轉折,或者來一個小高潮,好刺激一下即將要走神的觀眾,提醒下保持注意力。
是以,一部電影120分鐘,基本上已是成年人心理承受的最大限度了。
第三點,則是技術原因。
過去拍攝電影都是使用的膠片,而一卷膠片拍攝的最長時長就是15分鐘。
為了有效利用膠片,各大導演們都充分將15分鐘的膠片用到極致。所以,15的倍數決定了影片的長度。
現在的電影片長是120分鐘上下,但在百餘年的電影發展史上,15分鐘,30分鐘,45分鐘,60分鐘,90分鐘,120分鐘的片長,都曾經有過。
也出現過個彆4個小時甚至到6個小時的這種電影的長度。
但最終,從業者摸索出了規律,就是90120分鐘是最佳的長度。
這個長度對故事的敘事性可以從容調度,而且符合觀影心理。
第四點,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點,商業平衡。
電影不僅要拍,還要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