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煽動輿論會對陪審團造成很大影響,因為陪審團的選擇大多數是自身感覺,而不是法律和證據。
這就是為什麼,大家能看到阿美莉卡,經常有案子會弄的全美皆知的原因所在。
國內很少用陪審團,即使有也不會對法官判決有很大影響,所以進入開庭階段,幾乎沒有人再用輿論搞事。
因為到這個階段輿論對法官影響很小,判決更多依靠證據鏈和邏輯。
公訴方證據偵查都是警察負責,警方覺得證據足夠時提交給檢察官,檢察官負責法庭辯論,分工很明確,檢察官直接查案和找證據,網上普遍認知,都是很少聽說。
當一個事情已成為既定的事實,他無力改變,這個角色又很吸引她的時候。
那這些問題便可以往後靠。
薑明月最後還是說服自己,把它當作一個平行世界去對待。
不管是大陸法係還是海洋法係,這片子的核心邏輯在庭上就沒法展開。
首先不管在哪,主角配角在庭上這麼嚎都算藐視法庭。
其次,律師的引導性提問過於明顯,審判長這個時候沒讓她閉嘴,這審判長要麼是瀆職要麼是受賄。
最後,公檢法公檢法,公安,檢察,法院各司其職,童探一個檢察官滿世界查案,那特麼越權了。
更何況法庭上對嫌疑人,隻能使用現有證據進行證詢,什麼時候允許檢察官也能自由發揮了,還有沒有法庭秩序了。
薑明月相信編劇寫的時候,一開始也許沒有想到,後麵就算想到了,為了讓童探這位和張泰形成對立麵的‘反派’,擁有更多劇情和人物弧光,編劇也得這麼處理。
他必須這麼處理。
必須要讓多種身份在童探身上顯現。
隻有對惡龍的強大,刻畫的更深入人心,才能體現戰勝惡龍的勇者的,決絕,英勇與無畏。
殺人償命,欠債還錢。
天經地義。
不過,這部電影是從張泰的視角出發,那童探無疑就是擄走她寶貝女兒的惡龍。
排除,忽略掉這些無可奈何,無法更改,不符合現實的bug。
其餘地方,薑明月便儘全力,認認真真的,對張萌萌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反應,都進行推導。
讓這個人物落地。
比如,一開始讓司機頂罪,張萌萌一點反應都沒有,很漠視很無辜的樣子,好像她不是凶手一樣。
編劇沒有細說原因,也沒有在劇本裡解釋。
這就需要薑明月根據整個劇本自己推導。
最後她得到了答案。
如果頂罪那個人不是她爹,張萌萌就會真的心安理得脫罪讓彆人頂罪了,就算這個彆人是看著她長大把她當女兒疼的人。
被父愛感化之前的張萌萌就是這樣一個,冷漠,不會理解他人,沒有同理心,被爸爸寵壞的小公主。
所以在楊柳已經到了和張泰談婚論嫁的地步了,而張萌萌沒法接受這個後媽,在酒吧買醉,甚至說出如果楊柳自己不消失,就要殺了楊柳的話,然後她就真的言出法隨。
說到做到的約楊柳出來見麵,結果兩人爭執起來,情緒激動之下,張萌萌就開車撞了楊柳。
這個角色的行為邏輯從頭到尾都符合,編劇對其的設定。
人設立的很穩。
相信是很重要的力量。
要是一個演員,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飾演的角色的行為,那他是不可能把這個角色詮釋好的。
這便是薑明月每次拿到劇本,就會無比較真,將自己飾演的角色,每一個台詞,每一個反應,每一個動作,都理解,感受,認同,最後切切實實的接納,成為她的一部分。
因為她就是張萌萌,張萌萌就是她。
在張萌萌的世界,她沒錯,她就該這樣做,她前期從不認為自己錯了,這樣才會顯得,最後的結局成長的是那麼的彌足珍貴。
最後的最後,張萌萌也必須成長。
否則張泰的犧牲將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