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聖”與“詩史”的奠基者
杜甫,這位在中國文學史上猶如璀璨星辰般耀眼的人物,被後世尊稱為“詩聖”,他的詩作被譽為“詩史”。在那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他的名字如同巍峨的山峰,屹立於中國古典詩歌的巔峰。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偉大時代,他的一生就像一部波瀾壯闊的史書,詩與生活交織在一起,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複雜而又真實的杜甫形象。
唐朝,這個曾經令無數人向往的盛世王朝,在杜甫生活的時期經曆了巨大的變遷。從開元盛世的繁榮昌盛到安史之亂後的滿目瘡痍,杜甫親身經曆了這一切。他的詩歌猶如一麵鏡子,映照出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人民疾苦和人性的光輝與醜惡。
二、年少優裕與壯誌滿懷
一)出身與家庭環境
杜甫出身於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家族。其遠祖杜預,是西晉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學者,精通經史子集,尤其是在史學和算學方麵有著卓越的貢獻。他的軍事成就更是顯著,在西晉統一戰爭中起到了關鍵作用,這為杜氏家族贏得了極大的榮耀。
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是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五言律詩的奠基人之一。他才華橫溢,對杜甫的影響深遠。杜審言在詩歌創作上的造詣很高,與李嶠、崔融、蘇味道齊名,世稱“文章四友”。他的一些詩歌在當時就廣為流傳,如《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詩中“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一句,敏銳地捕捉到了季節變化對人的影響,細膩而生動。
杜甫出生在一個相對優裕的家庭,他的父親杜閒當時擔任兗州司馬等官職。這個家庭環境為杜甫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條件,使他能夠自幼接受儒家經典的熏陶,熟讀詩書。“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詩,既是他自己讀書經曆的真實寫照,也為他日後的文學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少年求學與才華初顯
杜甫少年時期就表現出了非凡的求學熱情和文學才華。他勤奮好學,在知識的海洋中如饑似渴地汲取營養。“讀書破萬卷”並非一句空話,他廣泛涉獵了儒家、道家、法家等諸子百家的著作,以及大量的曆史典籍。這種博學多聞的素養在他日後的詩歌創作中體現得淋漓儘致。
青年時期的杜甫開始漫遊各地。他首先踏上了吳越之地,這裡是魚米之鄉,風景秀麗,文化繁榮。他陶醉於江南的美景之中,寫下了許多優美的詩篇。例如,在遊覽越州今浙江紹興)時,他被當地的山水和文化所吸引,“越女天下白,鑒湖五月涼”等詩句,生動地描繪了越州女子的美貌和鑒湖的清涼。
之後,他又來到齊趙之地。在這裡,他結交了許多誌同道合的朋友,其中不乏當時的知名之士。他們一起談詩論文,遊玩山水,度過了許多美好的時光。杜甫在這個時期的詩歌創作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色彩,他的雄心壯誌和對未來的憧憬在這些詩作中展現無遺。《望嶽》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這首詩通過對泰山雄偉壯麗景色的描繪,表達了杜甫胸懷天下、壯誌淩雲的情懷。他站在泰山腳下,仰望著巍峨的山峰,心中湧起無限的豪情,那種想要征服一切、淩駕於萬物之上的壯誌躍然紙上。
三、仕途坎坷與困守長安
一)科舉考試與政治抱負
杜甫懷著滿腔的政治熱情參加了科舉考試。在唐代,科舉是文人進入仕途的重要途徑,杜甫對科舉充滿了期待,希望憑借自己的才華一舉成名,實現“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偉大政治理想。他相信自己的學識和能力,認為自己足以在朝堂上有所作為,為國家和人民謀福祉。
二)困居長安的十年
然而,命運卻對杜甫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當時,李林甫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操縱了科舉考試,出現了“野無遺賢”的鬨劇,杜甫不幸成為這場鬨劇的犧牲品,應舉不第。這一打擊對杜甫來說是巨大的,他開始深入地接觸社會的黑暗麵。
此後,杜甫困居長安,這一住就是十年。在這十年裡,他的生活十分艱難。為了尋求仕途的發展,他不得不奔走於達官貴人之間,“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形象地描繪了他在長安求仕的窘迫與辛酸。他經常遭受冷眼和拒絕,但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依然沒有放棄。
在困居長安期間,杜甫開始把目光投向了社會的底層,他的詩歌創作也從關注個人命運逐漸轉向關注民生疾苦。他寫下了《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乾雲霄。”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唐玄宗時期頻繁的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無數家庭因此家破人亡。士兵們被迫出征,而他們的家人則在後方悲痛欲絕。杜甫通過對這一場景的真實描寫,表達了對戰爭的譴責和對人民的同情。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還有《麗人行》,“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這首詩看似在描寫楊氏兄妹曲江春遊的盛景,實則通過對他們奢華生活的揭露,反映了當時統治階級的荒淫腐朽。
四、戰亂流離與反映社會現實
一)安史之亂爆發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這場叛亂如同一場風暴,迅速席卷了整個唐朝。安祿山和史思明率領叛軍一路南下,勢如破竹。唐朝的統治階層頓時陷入了混亂之中,曾經繁榮的帝國瞬間陷入了戰火之中。戰爭使得百姓流離失所,社會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二)逃亡途中的詩歌創作
杜甫在戰亂中經曆了無數的艱難險阻。他被叛軍俘虜,押解至長安。在長安期間,他親眼目睹了長安被叛軍鐵蹄踐踏後的慘狀,“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彆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首《春望》深刻地反映了他在戰亂中的悲痛和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山河依舊,但國家已經破碎,春天的長安城一片荒蕪,他因感時傷世而落淚,因與家人離彆而憂心忡忡。
後來,杜甫逃出長安。在逃亡的過程中,他又創作了一係列反映戰爭災難和百姓痛苦的詩作。這些詩作充滿了血淚,如泣如訴地講述著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
五、為官時期與繼續憂國憂民
一)短暫為官與政治理想
杜甫在鳳翔被唐肅宗任命為左拾遺。這是一個為皇帝提意見的官職,杜甫深知自己責任重大,他利用這個機會積極向皇帝進諫,希望能夠為國家的複興出一份力。然而,他的耿直性格卻觸怒了肅宗。他因為直言不諱地指責一些官員的不當行為和一些政策的不合理之處,最終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二)離官漂泊與創作高峰
杜甫離開長安後,前往蜀地。在蜀地的生活充滿了波折,但他並沒有放棄詩歌創作。他的詩歌在內容和藝術上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他描寫了蜀地的風土人情、山水景色,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國破家亡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