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銘洋話音一落,就開始有人開口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說道:
“王總,我認為機械手的軟件控製部分是沒問題的,隻是硬件部分因為傳感器的原因和零件的精密度不夠。
而且,我們之前進行動作分解的時候,做了一些連貫性動作,整套動作下來,就影響了機械手的靈巧度和精確度,有些動作,我們還可以再分解成幾個步驟完成。
另外,機械抓手上一些非常規零件是我們自己在機床上加工的,但是因為加工精度的原因,往往需要加工很多個才能從裡麵挑到一個達到我們要求的成品。
來到後期裝配部分,對組裝工作要求也是非常高的,一個零件誤差一兩絲,到後麵都會導致出來的結果跟預想的目標偏差超出標準。
以上這些硬件的問題,需要我們花大量時間,慢慢磨,從基礎做起才能徹底解決掉。這也是國產機床一直存在的問題。”
“隻要能解決問題,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都沒問題,公司會全力支持你們。
智能生產線是所有工廠以後的發展趨勢,甚至可以說是一間工廠最核心的競爭力。
我們一定要在這方麵取得自己的優勢,沒有合適我們使用的機械,我們就自己造,反正廠裡有自己的機床加工設備,軟硬件這些都不缺。
我國的人口紅利總會有結束的時候,到時候不再會像今天這樣有那麼多的產業工人,人工成本會成倍增長的。
以後,我國的人力資源應該會像現在鷗美發達國家那樣看齊。”
“王總,我覺得以現在的條件,一下子上全智能的生產線難度還是比較高的,要不我們先從半智能生產線入手?
像接下來的電子廠生產線改造,我們可以保留加工動作複雜的人工工位,先把相對簡單的崗位用機械手代替。
前期我們著重積累經驗,等以後市麵上的硬件跟傳感器什麼的性能跟上了我們再做進一步升級。”
王銘洋聽後想了一下,這個工程師說的的確有道理,現在自己公司自研智能生產線最大的問題不是其他企業最頭疼的算法,反而是不起眼的高精度傳感器。
看來在智能生產線這條路上步子不用邁得太大,可以先等等其他零件性能升級,自己隻需要讓加工廠一直保持對業內競爭對手的技術領先優勢就行。
“嗯,這的確是個問題。
那就按你說的,我們前期降低一下要求,不需要一步到位,先把手機生產線的目標定位為人力替代,速度隻要不低於現在的生產速度就算成功,以後再一步步升級。
接下來你們的研發重心就放在研究智能機械手上,時機成熟後再慢慢的擴展到其他類型的機器人。
公司也會儘量派人到鷗洲瑞點和日耳曼國買精度儘可能高的設備和零件回來供大家使用。
至於人手,一直在不斷的招聘當中。
你們要是有認識的技術過硬的人,也可以介紹過來,每成功一個獎勵一個月的工資。”
這時,韋方打完電話回來,王銘洋招呼著他和幾個研究人員去會議室開會討論技術方案,其他的那些非研發人員讓安排去乾活了。
王銘洋邊走邊聽著韋方這個廠長說著機械加工廠的近況。
“最近,廠裡的兩輪電動車銷量有些上不去了。
因為深城和省內其他城市有不少地方開始禁止電動車在路上行駛,我們是不是要想辦法上一些新的產品?”
王銘洋沉吟了一下,腦子一轉:
“要不這樣吧,電動車成本占比最高的是電池和電動機,電池以我們目前的條件沒辦法生產。
而無刷電機,它的線圈繞製方式,據我所知,業內幾乎所有的廠家都是手工操作來的,人工成本相對較高。
我們可以從這方麵入手,自己研發自動繞線機和組裝設備,實現自動化繞製跟組裝生產。
雖然東廣省的某些城市禁止電動車,但從整個國內來看,兩輪電動車的市場增長潛力十足,我們可以轉型無刷電機的供應商,怎麼樣?”
“我覺得可行,智能化生產做出來的東西成本低,有競爭優勢。
如果搞好了,我們以後還可以生產自用的高精度步進電機。
等我們的無刷電機出來,我再組個銷售部,讓他們往全國的兩輪電動車廠家跑,推銷我們的電機。”
一聽到王銘洋說轉型做無刷電機,韋方稍微盤算一下就知道這個產品市場巨大,頓覺激情澎湃。
他拍著胸脯跟王銘洋保證會完成任務,還自告奮勇地說要聯係製造電機時用到的材料供應商,到真正采購時讓周燕姿周經理去簽合同就行。
韋方在機械加工這行裡做了些年頭,一些材料供應商方麵的資源還是有的。
接下來的日子,韋方等人忙著剩餘生產線的改造任務,王銘洋把主要工作布置好後顯得比較清閒。
反正閒著也是閒著,於是他琢磨著自己先把繞製電動機線圈的機器做出來。
加工廠車間裡有現成的材料和加工設備。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