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這火箭彈上機後的命中率,有點低啊,比在地上發射低了這麼多,之前還有百分之四十的命中率,現在直接降到百分之二十了。”
“看起來好像有點浪費彈藥,火箭彈裝上定位芯片後,應該會提高不少吧。”
“肯定能提高,隻是不知道能提高多少。這得等國內買的芯片運來再看看。”
“老陳在華強南買的芯片,今早已經空運到朱羅馬了,後天,老朱就會把它們帶回來。”
“智能除草除蟲機也一起運來了嗎?我們需要它模擬防空係統,檢驗無人機集群的突防能力。”
“如果,我是說如果。無人機集群連這套由除草除蟲機改造而來的簡易防空係統都無法突破,那我們之前設想的夏島軍事力量體係就得推倒重來。”
王銘澤的這句話,讓在座的眾人,心情變得十分沉重。
王銘洋提出的無人機集群作戰體係,是一個可以將戰術性武器變成戰略性武器的方法,也是唯一一個可以讓夏島依靠自身力量能夠快速擁有足夠自保能力的方法。
所以,無人機集群在實際戰爭中的突防能力,是衡量該作戰體係是否具有實用價值的重要指標。
“肯定能突防的。我相信老王。這麼多年,他計劃的事情,哪件沒有成功?包括這次的無人機集群作戰。
雖然,現在的無人機集群飛機數量最高隻能同時指揮5架飛機,但這是因為所使用的極芯4號性能有限導致的。
等以後運算能力更強大的5號、6號出來,操控係統能同時指揮的飛機數量肯定會隨之提升,集群包含的飛機數量可以達到幾十架,甚至上百架。
到時,它們的突防能力肯定提高很多。”
這時,陳亮站出來說道,他對王銘洋充滿信心。
“陳亮說得對。即使我們的火箭彈上機後的命中率隻有百分之二十,但隻要數量上去了,對目標的攻擊還是能夠達到預定效果的。
更何況,激光炮發射激光束,需要大能量,它不可能短時間內連續發射,需要時間聚能,因此,它無法完全攔截無人機群。”
“如果把機器上的激光發射器換成加特林呢?連續發射激光束辦不到,發射子彈總行吧。”
。。。。。。
一時間,眾人各抒己見,把無人機集群作戰體係的優缺點都找了出來。
“好了,大家說的我都明白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等兩天後朱宏把材料帶回來,我們把東西改造好再試一試,就知道無人機集群戰術行不行了。”
會議最後,王銘洋做了定調發言,同時還給大家分配了接下來的任務。
兩天後,朱宏帶著遊艇回到夏島,船隻的貨倉裡,不僅有陳明從國內發空運過來的電子元件和傳感器,還有兩台從北沙產業園倉庫提出來的智能除蟲除草機,以及一些從深城民族激光公司買來的配件。
在王銘洋和大家的努力下,無人飛機和火箭彈很快就完成升級,加裝了gps和北鬥定位芯片,定位係統軟件也得到相應的更新。
在更新後的測試中,火箭彈在陸地發射的命中率提高到了百分之八十多。
當然,這是距離目標5公裡時的成績,如果距離增大,命中率會隨之下降。
而上機命中率,5公裡距離是百分之四十七,下降將近一半。
看著手裡的統計數據,王銘洋苦笑著搖搖頭,看來,自己搗鼓出來的火箭彈推進係統,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改造後的智能除草除蟲機,被命名為激光防空炮,其激光發射器功率更大,達到10千瓦級,是國內民用市場能買到的最大型號現實中不知道,作者假設的),再往上,就涉及到軍事領域了。
激光防空炮,供能係統也被改造過,使用的是g1固體電池組,也是由王銘洋親自手搓出來的,其瞬間最大放電功率達到30千瓦。
這個電池組,由多塊電池拚裝而成,重600公斤,充滿電能儲存300度電,理論上可以讓激光炮發射數百次,每次持續5秒時間。
兩台機器,一台被更換激光頭和功能係統,另一台,激光頭被換成電力驅動的多管機關炮。
這款多管機炮,由王銘洋參照網上的加特林公開資料製圖,韋方帶人加工而成,其使用的彈藥,由夏島機械加工中心製造。
一切準備就緒,懷著期待的心情,王銘洋跟大家一同來到“作戰中心”,開始對升級後的裝備進行測試。
以五架固定翼無人機為一組,分彆測試麵對防空激光炮和防空機關炮的突防能力。
測試開始,兩套防空係統開機,搭載的小型雷達開始掃描自己的防區。很快,它們就發現了來襲的五架無人機,此時,無人機距離8公裡。
在進入5公裡範圍後,五架無人機開始發射火箭彈。
刺耳的呼嘯聲中,十枚飛彈拖著長長的火焰,衝向防空係統。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火箭彈,彈頭裡裝的是配重塊,沒有炸藥。
如同之前的預想一樣,激光防空炮需要時間聚能,在整個被攻擊的過程中,它隻來得及發射兩次,擊落一枚飛彈。
剩下的火箭彈,隻有兩枚落在有效爆炸範圍內,其餘的,都偏離目標區域,即使爆炸後也不能對目標造成威脅。
接下來,是防空機關炮組。這組機關炮,采用6管25毫米的發射管,電機驅動,每分鐘理論射速高達4300發,有效防禦距離3到4千米。
麵對來襲的飛彈,在雷達掃描標定出最具威脅的目標後,機關炮的子彈如同流水般不斷被推出管口,以每秒一千多米的速度刺向來犯之敵。
“嘭嘭嘭”,連續幾下,就有三枚飛彈被擊中,瞬時炸裂開來,變成金屬碎片紛紛落下。
剩下的,隻有一枚飛彈落在有效區域內。
經過兩組對比實驗,王銘洋等人得知,機關炮的防禦效率要比激光炮要高得多。
看來,想象中的跟現實中的還是有差距的。雖然激光炮聽起來更高大上,但以目前的技術條件,其並不太適合用在普通戰場上。
隔天,激光炮被改造成機關炮,王銘洋等人再次進行實驗。這次,10枚飛彈麵對的是兩台機關炮的防禦。在兩套防禦係統的協同下,無人機集群的這次攻擊沒有取得任何成效。
不死心的眾人,再次進行實驗,得到的結果未變。
後來,甚至為了提高飛彈的命中率,采取抵近發射策略,導致出現無人機被擊落的現象。
總的來說,麵對兩套機關炮防禦係統,無人機集群的攻擊效果不太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