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曆了朝堂上的激烈爭論以及城外權貴鬨事的風波後,李軒越發清楚,改革的關鍵不僅在於製度的革新,更在於人才的任用。他深知,唯有選拔出一批真正有識之士,才能為改革提供堅實的支撐,讓大唐在革新之路上穩步前行。
於是,李軒在處理完反對勢力的反撲後,立刻將精力投入到官員選拔製度的改革落實中。他下旨提前籌備下一屆科舉考試,著重強調了此次考試複試環節的重要性,並要求各地官員務必嚴格篩選,將真正有才能的學子推薦到長安參加考試。
隨著科舉考試日期的臨近,長安城內逐漸熱鬨起來。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子們懷揣著夢想與抱負,紛紛湧入這座繁華的都城。他們有的是出身寒門的苦讀之士,渴望通過科舉改變命運;有的則是書香門第的子弟,希望在仕途上一展宏圖。
考試當日,天色微亮,長安的貢院便已被圍得水泄不通。李軒身著便服,在張博等人的陪同下,悄悄來到貢院外觀察。他看著那些滿懷期待的學子們,心中感慨萬千,深知此次考試對於大唐的重要性。
“陛下,此次科舉考試,各地推薦的學子多達數千人,其中不乏才華橫溢者。”張博在一旁輕聲說道,“複試由陛下親自出題,定能選拔出真正的棟梁之才。”
李軒微微點頭,目光堅定:“朕期待著能在這些學子中發現可堪大用之人,為朝堂注入新的活力。”
科舉初試順利結束,經過層層篩選,脫穎而出的數百名學子進入了複試環節。複試當日,李軒早早來到考場,親自監考。他出的題目緊密結合大唐當下的實際問題,包括如何解決土地兼並、如何促進商業繁榮、如何加強邊防建設等,旨在考察學子們的治國理政能力和對現實問題的思考。
學子們拿到題目後,立刻奮筆疾書。他們有的眉頭緊鎖,陷入沉思;有的則文思泉湧,下筆如有神。李軒在考場中緩緩踱步,仔細觀察著每一位學子的表現。
考試結束後,李軒親自參與閱卷。他逐字逐句地審閱著學子們的答卷,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在審閱過程中,他被一些學子的真知灼見所打動,也為大唐能有如此多的人才儲備而感到欣慰。
“陛下,您看這份答卷。”張博拿著一份試卷,激動地說道,“這位學子不僅對土地改革提出了獨到的見解,還提出了一係列切實可行的措施,如設立土地管理機構,規範土地交易流程,確保土地分配公平。”
李軒接過試卷,認真閱讀起來。看完後,他不禁拍案叫絕:“此子有大才,若能入朝為官,必能為大唐的改革事業貢獻力量。”
經過數日的辛勤閱卷,複試結果終於揭曉。李軒親自圈定了一批成績優異的學子,準備破格提拔他們進入朝堂任職。然而,這一決定卻再次引發了朝中部分大臣的反對。
“陛下,這些學子雖有才華,但毫無為官經驗,驟然提拔他們進入朝堂,恐難以服眾。”一位老臣憂心忡忡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