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恢複_穿越千年唯愛君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89章 恢複(1 / 1)

複國的曙光雖已初現,但前行的道路依舊布滿荊棘。蕭逸與李靈沅深知,百廢待興之際,重重困難猶如連綿不絕的山巒橫亙在眼前,亟待他們攜手跨越。

首當其衝的便是財政困境。連年的戰火讓國庫幾近空虛,雖取得勝利,然而戰爭的消耗使國家的經濟陷入了極度的疲軟。宮殿與基礎設施的重建、軍隊的安置與補給、民生的恢複與發展,無一不需要巨額的資金支持。蕭逸望著那堆積如山的賬目和寥寥無幾的庫銀,眉頭緊鎖,陷入了沉思。

李靈沅同樣憂心忡忡,她與朝中大臣們商議,試圖從傳統的賦稅途徑中尋找解決之策。然而,曆經戰亂的百姓早已一貧如洗,加征賦稅無疑是殺雞取卵,隻會讓本就艱難的民生更加雪上加霜。

蕭逸思索良久,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靈沅,我們可借鑒現代的經濟模式,發行國債。鼓勵富商巨賈、貴族鄉紳認購,許以一定的利息回報。同時,成立專門的財政監管機構,確保資金的合理使用與國債的如期兌付。”

李靈沅眼睛一亮,但又有些疑慮:“此計雖妙,然如何取信於民,讓他們願意認購國債?”

蕭逸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說道:“我們可舉辦一場盛大的國債發行儀式,邀請各界人士參與。由你親自出麵,闡述國債的用途與國家的發展規劃,展示我們複國的決心與信心。再者,我們可以將一些國有資產,如礦山、鹽田等的開采經營權作為抵押,增強國債的可信度。”

在他們的精心籌備下,國債發行儀式盛大舉行。李靈沅身著華麗的朝服,儀態端莊地站在高台之上,聲情並茂地向眾人講述著國家的現狀與未來的藍圖:“諸位賢達,如今家國初定,正是百廢待興之時。我與蕭逸君日夜憂思,唯念能重振山河,讓百姓安居樂業。此次發行國債,旨在籌集資金,重建家園,發展經濟。所籌之資,皆將用於修複水利、開墾農田、興辦學堂等利民之舉。國家以礦山、鹽田為質,必不負諸君之信任,待國力恢複,定當厚報。”

台下眾人被李靈沅的言辭所打動,再加上蕭逸在一旁詳細解釋國債的收益與風險保障機製,富商們開始紛紛認購。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商人站出來說道:“陛下與蕭公子一心為國,吾等亦當儘綿薄之力。願認購國債五百兩,助國家度過難關。”在他的帶動下,眾人紛紛響應,國債發行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然而,新的問題接踵而至。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麵,勞動力嚴重短缺。戰爭讓無數青壯勞力喪生,剩餘的百姓大多為老弱婦孺,難以承擔繁重的建設任務。蕭逸提出招募周邊國家的流民補充勞動力,但這一舉措引發了朝中大臣的爭議。

一位老臣憂心忡忡地進諫:“陛下,此等流民身份不明,若心懷不軌,恐生內亂。且我國自顧不暇,如何安置他們?”

蕭逸耐心解釋道:“大人之憂不無道理,但我們可製定嚴格的審查製度,隻招募那些無不良記錄、身強力壯且有一技之長的流民。至於安置,可將他們集中安置在特定區域,統一管理,給予合理的報酬與生活保障。待工程結束後,若他們願意,可授予戶籍,使其成為我國子民。”

李靈沅點頭表示讚同:“如今複國大業,需廣納賢才,不拘一格。這些流民若能妥善利用,不僅能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亦可為國家增添新的活力。”

於是,招募流民的告示張貼到了周邊各國。許多在戰亂中失去家園的流民聽聞後,紛紛前來報名。蕭逸親自參與審查,挑選出合適的人選,組織他們投入到宮殿、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中。

在建設過程中,蕭逸又引入了現代的工程管理理念與技術。他繪製詳細的工程圖紙,製定合理的施工計劃與流程,采用分工協作的方式提高施工效率。同時,注重工程質量的監督與檢驗,確保每一項工程都能堅固耐用。

然而,文化教育的複興也麵臨著巨大的挑戰。長期的戰亂讓許多珍貴的典籍文獻毀於一旦,夫子學者們四處流散,教育傳承幾近斷絕。李靈沅心急如焚,她下令在全國範圍內搜尋幸存的典籍與學者,給予豐厚的賞賜與尊崇的地位,鼓勵他們出山任教。

蕭逸則利用自己在現代所學的知識,組織編寫新的教材。他將現代的科學知識、曆史文化、思想觀念等內容進行整理改編,使其適應古代的社會環境與認知水平。例如,將簡單的數學運算、天文地理常識、醫學衛生知識等融入教材,培養具有綜合素養的學子。

為了提高民眾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蕭逸與李靈沅還親自到各地學堂講學。他們的到來讓學子們備受鼓舞,家長們也紛紛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主動送孩子入學。一時間,各地學堂書聲琅琅,文化教育逐漸呈現出複蘇的態勢。

在農業生產方麵,由於戰爭的破壞,大量農田荒蕪,水利設施毀壞,農具牲畜短缺,農民們麵對土地,有心無力。蕭逸與李靈沅深入田間地頭,考察實際情況。蕭逸根據現代的農業知識,提出了一係列的改進措施。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最新小说: 離婚前夜,被高冷霍爺撩紅溫 權香梟婿 欺耳 被關三年,出院後真千金虐哭全家 重生60:從撿漏工業廢墟開始致富 八零極品老太太,全家跪求不分家 讓你開拓浮島,你說魅魔更劃算? 玄幻:挖我骨殺我母?簽到帝骨我殺瘋了 心動違約報告 諸天:數值怪從北宋末年開始